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自然之声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筑牢防灾减灾安全线

2024-08-08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作者:李坤晋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多年不遇、突破极值的强降雨天气有常态化趋势,强降雨在多地形成严重洪涝灾害,也引发了点多面广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国毗邻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全球台风最为活跃的海域,受其影响,我国近海是海浪灾害的高发区。近年来,我国近海海浪灾害也呈逐年加重趋势,实况达橙色以上海浪预警天数呈现增多趋势。
  面对严峻的形势,当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必须始终绷紧防灾减灾这根弦,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全力做好地质灾害和海洋灾害防范应对。
  半月谈记者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获悉,我国已查明27万余处地质灾害隐患,建立了26万余名基层监测员为主体的群测群防体系;而有些山高坡陡的高位灾害人力难以到达,需要“技防”作为补充,比如通过综合遥感识别隐患点,并研发自动化监测设备和国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实现更智能化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和准确度。
  据介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长期以看住隐患点为主,但统计发现大量新增地质灾害点发生在圈定的风险区内。在极端强降雨等气象条件下,灾害发生可能性增大,管住风险区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在看住隐患点的同时,还要管好风险区,落实“隐患点+风险区”双控管理要求。截至2023年底,山西、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136个县(市、区)已部署开展了地质灾害风险双控试点,建立了风险双控责任体系,落实巡查员1.7万余人。
  据初步统计,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253起,避免2443人可能出现的因灾伤亡。其中,“人防+技防”和“双控”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以7月20日陕西省安康市旬阳市铜钱关镇七里村二组(鞍家沟)发生的泥石流为例,该处位于2024年旬阳市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核查确定的中风险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及时叫醒叫应基层防灾责任人,镇政府立即开展风险隐患大排查,发现险情征兆,提前果断撤离受威胁人员。因预警信息发布及时,撤离果断,成功避免了4户6人可能因灾伤亡。
  在海洋灾害预警方面,半月谈记者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获悉,在今年第3号超强台风“格美”影响期间,我国自主研发的“妈祖·海浪”模式首次用于海浪预警,实现替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研制的海浪数值模式。
  “妈祖·海浪”模式是自然资源部重大创新工程海洋预报“芯片”工程的系列科技攻关任务之一,瞄准海浪数值预报严重依赖国外模式、自主技术缺失、计算耗时长等突出问题,采用最新的GPU加速计算技术,既保障了越来越丰富的数值预报业务能够高速稳定运行,又节省了高分辨率数值预报对能源的消耗,为海浪的及时、准确预警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4年1月至7月,我国共启动海洋灾害应急响应12次,发布海洋灾害警报106期,成功预测15次海洋灾害过程。下一步,有关部门将继续做好汛期海洋观测、预报预警、灾害评估等工作,确保观测要素测得全、灾害预警报得准、涉海单位收得到、减灾措施防得住,切实筑牢海洋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