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自然之声

“海洋六号”完成科考任务载誉归来

2017-04-1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4月14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顺利完成2016年深海地质航次、中国大洋41航次和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航次任务,返回东莞市东江口海洋地质专用码头。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研、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党委书记胡学东、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副主任夏立民、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党委书记温宁出席“海洋六号”船返航及综合科考成果新闻发布会并讲话。国家土地督察广州局局长叶明权,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公室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出席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王研表示,本次科考历时232天,航程近7万公里,是“海洋六号”船入列以来,调查时间最长、参航和轮换人员最多、作业区域跨度最广、航行条件最复杂的一次。他表示,这是一次从深海大洋向极地冰海跨越的历史性航程,是贯彻党中央“向地球深部进军”要求的实际行动,是落实“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具体举措,彰显了我国深海进入和深海探测的能力。

  “海洋六号”船于2016年7月8日从广州启航。此次科考开启了中国南极海域综合地质与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新征程。航次调查涵盖了深海、远洋和极地海域,累计完成多道地震测量1420千米、多波束测量12326千米,浅层剖面测量7083千米,深海摄像138千米,以及重力柱状取样、箱式取样、地热测量以及温盐深探测共74个测站等,获取了一批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科考成果。

  此次科考取得了五方面重要成果:一是获得了南极海域宝贵的地质地球物理实测资料。首次对南极海域进行了大面积、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球物理调查;首次开展了大范围、立体式的多波束海底地形探测,获取了南极海底近2万平方公里三维地形地貌高精度资料;应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地热探针,采获到南极海底地热流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在高纬度寒冷海域相关探测空白。

  二是开辟了深海地质调查新区域。首次在南太平洋开展地质调查,发现新的富集稀土的深海沉积物,初步研究了富集机理,拓展了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的资源战略空间。

  三是履行了中国大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的勘探合同义务,继续在太平洋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调查,进一步摸清了我国勘探合同区的资源环境状况。

  四是实现了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了“多船多站”“海陆联合”的极地科考新模式。“海洋六号”船与“雪龙”船在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开展联合海上考察,登陆考察时又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所科考队员联合开展陆地科考,是我国在极地开展更大范围、更多学科考察活动的有益尝试。搭建了开放合作、协同创新的平台。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海洋局、同济大学等十余家单位,共123位科考人员开展了多领域的调查研究,实现了整合力量,资源共享。

  五是积累了全海域航行保障及复杂环境下开展海洋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调查的经验,大幅提升我国海洋地质综合调查能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