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东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国家投资百亿的东深供水工程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民革中央监督委员会副主任陈清华建议,加快实施东江源生态补偿试点,推进东江源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保护,促进东江源头地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陈清华说,东江是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的主要饮用水源,自国家“东深供水工程”建成至今,东江累计向香港地区供水100亿立方米。《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东江源列为国家生态补偿试点”。但是,东江源区的寻乌、安远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定南是省级贫困县,3个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低,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2%,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处于江西省和赣州市的最下游水平。近几年来,东江源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发展与保护的矛盾尖锐,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这主要表现在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严重、水体质量变差、农业面源污染加重、人地矛盾突出、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
对于采矿活动对生态的破坏,陈清华表示出了忧虑。他说,东江源区现有各类矿山(点)上千座(处),除了近年来组织实施的稀土原地浸矿工艺外,矿山的开发基本没有采取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破坏了自然植被和景观,引发了塌陷、地裂、滑坡、边坡失稳等次生地质灾害,对农田土壤和水体造成了严重污染。据不完全统计,东江源区内急需复垦的矿区面积已达46.21平方千米。局部地区由于矿山不合理开发,已造成地下水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失衡。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伴生的放射性物质和有害金属离子一旦污染河床,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保护好东江源的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由于东江源生态保护是一项系统、复杂且耗资巨大的工程,而源区政府财力又十分有限,保护投入只是杯水车薪,源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成效甚微。”陈清华建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已明确要求将东江源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目前,关键是要建立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生态补偿机制。一是要尽快落实国务院决定,从今年起将东江源列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希望国家加大对东江源区直接补助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形成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不断增长的机制,同时加大东江源区环境保护与治理项目的扶持力度,把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和教育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列入东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内容。在东江源地区实行更大的财税和产业优惠政策,增强源区“造血”功能。二是协调广东省政府建立东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建立江西、广东两省政府东江源生态补偿联席会议制度,协商广东省政府制定实施东江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的具体措施和标准,加快实施东江下游责任主体对上游源区的生态补偿。三是江西省政府要加大对东江源区的扶持力度。明确东江源区特殊生态功能区定位,将东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江西省相关发展规划中,在项目、资金和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对源区政府及领导实行新的绿色政绩考核标准。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