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记者从 “多级网络化地价监测体系构建与规模化应用成果评审会”上获悉,经过10年持续建设,目前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已形成,位于全国105个城市的1.1万余宗国家级标准宗地形成稳定的信息源,实现了动态描述土地市场价格状况。与会专家对地价动态监测研究成果表示高度认可。
据了解,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设始于1999年,以“国土资源大调查”之“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评价”项目为平台展开。历时10年,国家级监测城市从最初的5个试点逐步拓展,现已形成覆盖全国105个主要城市和各重点区域的地价动态监测体系,设立国家级标准宗地1.1万余宗,定期、定点采集市场数据,每季度、年度编写并发布全国重点区域地价监测分析报告。目前,全国、重点经济区域、省和城市四级监测分析网络上下联动,定期从事监测数据采集的土地估价师近2000名,直接参与工作的专业技术机构约620家。
据介绍,该项目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逐步构建了我国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多层次、网络化布局;形成了包括外围指标、基础指标、核心指标在内的地价监测指标体系,实现了交易地价和非交易地价的多系统耦合,同步开展房地价关系、租价比关系等相关研究;通过设立标准宗地,统一标准宗地价格内涵,解决土地交易量稀少且时间分布极不均匀的问题,实现了指标的“同质可比”。
该项目首次形成了跨度10年、能代表城市地价整体水平、时空连续的地价指标序列,为深入研究我国土地、不动产市场周期性变化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研究数据,也为实现土地市场预警预测奠定了基础。同时,形成了包括技术标准、数据图集、研究专著、监测报告等多种形式的系统成果。项目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从2009年起,年度监测成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评审会上,与会专家认为,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是一项集理论研究、方法创新、规模化实施、成果转化应用为一体的国家系统工程,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不动产监测领域的空白,研究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参与宏观调控的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重大社会效益。与会专家建议,在“十二五”期间,要进一步做好全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工作,拓展地价监测范围,深化监测分析,更好地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和宏观调控。
评审会由部科技与合作司主办,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汪懋华,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部高咨中心、国务院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指数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项目进行评审,部有关司局、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部土地整理中心负责人等参加了会议。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