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北去,橘子洲头。”8月23日至25日,由中国土地学会主办,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和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承办,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湖南省土地学会协办的2009年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湖南省省长周强会见了台湾专家,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土地学会理事长王世元,湖南省副省长韩永文、台湾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分别致辞。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与保护耕地”。研讨会上,海峡两岸学者达成了多项合作共识。
据记者了解,海峡两岸土地学者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已走过了18个春秋。交流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加深了理解,老朋友相聚格外亲热,虽隔海相望却亲如一家。今年研讨会分为土地利用规划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耕地保护、土地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三个分论坛。来自大陆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土地问题研究专家和国土资源管理系统的专家以及远道而来的台湾地政研究所、政治大学、逢甲大学等两岸专家学者20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国土资源部耕地保护司司长、中国土地学会秘书长朱留华主持了开幕式。
节约集约用地——引起两岸学者共鸣
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说得最多、做得最多的两件大事。怎么才能做到节约集约,怎样才能有效保护,大陆学者集思广益,热议这一主题。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研究员、土地咨询部主任潘文灿谈了各地创造的10种节约集约用地的方法。一是向闲置要土地。二是引导企业确立立体的用地观,向空间、向地下要土地。三是向时间要土地,加快项目建设周期,使有限的土地能在短期内产生可观的效益,有效缩短土地等各项审批程序环节。四是向管理要土地,引导企业努力探索一条通过加强各个管理环节节约用地的新路子。五是向科技要土地,变外延扩展为内涵挖潜,依靠科技提高土地的投入产出率,尽可能使用少量土地资源产生最大的使用价值。六是向规划要土地,重新布局、规划,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合理规划集约用地。七是向机制要土地。八是向企业要土地。九是向置换要土地。十是向域外要土地。
我国地域辽阔,地类复杂,情况各异,土地利用方式各有侧重。保护生态、沙漠化治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期从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自治区土地学会理事长元重举对内蒙古治沙防沙工作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他在谈到鄂尔多斯市禁牧治沙恢复生态取得的成绩时说,鄂尔多斯曾经也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但由于上世纪无节制的开荒种地、超载过牧,造成了草牧场的严重退化、沙化,全市40%的草牧场被风沙吞噬。鄂尔多斯的土地属干旱沙化七沟八梁的贫瘠土地,平均亩产100公斤左右,常年靠天吃饭,降雨量少时,几乎颗粒难收,农民形象地描述为“春天种一坡,秋天收一车,打了一簸箕,只够煮两锅”。痛定思痛,2001年鄂尔多斯首先提出了在本区域范围内休牧、禁牧,使脆弱的林草休养生息。同时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资的产业化防沙治沙的新格局,涌现出了亿利集团、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伊泰集团、东达集团等防沙治沙典型企业。特别是鄂尔多斯人个体治沙面积1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超过1300户,其中5000亩以上就有50多户。
为管理者出谋划策——两岸学者共同关注土地问题
高校学者不仅关注校园里的问题,也十分关注社会问题。多年从事耕地保护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教授、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张凤荣非常关注城乡统筹、建设与利用都市区农田的问题。他说,农田是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都市区,农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明显的生态服务与景观文化功能。合理布局、建设与利用都市区的农田是统筹城乡的需要,也是统筹自然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国家的食物安全目标,并同时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和景观视觉,要将农田纳入城市空间结构,甚至利用基本农田控制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土地整理不再单纯地以农业生产为目标,而是要兼顾建设美好的城市生态与景观。农地的利用与管理也不再单纯地以农业生产为目标,也要适应城市环境保护与景观美化的要求。大都市区的农田不仅具有生产功能,更重要的是其生态服务与景观文化功能。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观视觉,要将农田纳入城市空间结构,并利用国家保护基本农田这把“尚方宝剑”,将城市“禁止发展区”和“限制发展区”内的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划为基本农田保护区加以特殊保护,将最有效地阻击城市建设无序蔓延,保护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空间规划得以可持续实施。同是,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农用地的土地整理,使之整齐清洁,并辅之以种植与城市景观环境要求相协调的作物,服务于“宜居城市”建设。
大都市的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个难题,怎么破解这一难题,学者们做着不懈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北京土地学会的学者认为,对该市大兴区黄村镇狼垡二村具体发展的社会调查表明,目前北京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主动”和“被动”两种性质上、运作方式上的不同过程,特别是在其主动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以土地资本化为核心的利益归属问题。因此这些问题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本来应有的公平、公正以及民主集中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予以妥善处置和解决,无疑对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促进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保护耕地——两岸共同遇到的社会问题
很多白发苍苍的老学者们研究了一辈子土地问题,对土地问题很有感情,年轻学者们后来居上。近年来,台湾也遇到了和大陆同样的问题,即人多地少,耕地面积锐减的严重情况。有台湾学者坦言:“大陆有些人说城市规划要向台湾学习,大陆学者是隔海相望,没有亲临其境,缺少切身感受,而我们身在其中。”他毫不遮羞,坦言建议说,“台湾的城市规划也有很多问题,可能大陆学者不太清楚,希望大陆不要照搬照抄,台湾有台湾的情况,大陆有大陆的情况,大家可以探讨交流沟通,最终还是要针对各地的情况制定相应做法。”这种谦虚的态度给与会的大陆学者留下深刻印象,这实际是反映了一种学风。台湾的市地重划早有大陆学者进行研究,所谓市地重划,是根据都市发展趋势,而将都市计划区域内、或都市边缘中,杂乱不规则之地形地界和畸零细碎、不合经济使用之土地,在一定范围内,依据法令加以重新整理,交换分合,并配合公共设施,改善道路、公园、广场、河川等,使各笔土地成为大小适宜,形式方正,具备一定规格的地界,然后分配给原土地所有人,由此促使都市土地为更经济合理便利地利用,进而形成井然有序的都市,其经费由土地所有权人负担的一种市地改良利用方式。台湾的市地重划有利于节约集约用地,有利于抑制城市扩张。台湾土地学界德高望重的台湾地政研究所所长林英彦先生,台湾政治大学地政系教授、社会科学院院长杨松龄先生,在台湾土地学界有才女美誉的台湾逢甲大学土地管理系副教授张梅英女士等多次来大陆参加海峡两岸土地学术研讨会,并与大陆多位土地学者成了好朋友。
据记者了解,台湾地区近几十年来受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人口增加的冲击,城市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自1958年开始,台湾地区有计划地推行综合城市土地开发措施——市地重划,将一定范围内不符合经济使用的城市土地重新规划调整,使之在无需政府财政支出的情况下完成了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及产业布局。
望城县光明村的启示
中部崛起湖南走在前面,这几年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已经向一体化方向规划。作为研讨会的东道主湖南省拿出了多篇有较高水平的论文,专门研究长株潭城市群现象。例如湖南省湘潭市的杨世同,主攻长株潭城市群节约集约用地特色体系框架的研究;河南省师范大学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朱翔教授深入研究了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与土地资源管理等重大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研讨会后,与会者来到望城县考察光明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情况。“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土地的重要,所以必须发挥好土地的作用,合理利用土地,做好规划,在土地集体所有的性质没有改变,土地用途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望城县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望城县共实施了省、市、县三级土地整理项目42个,建设规模总面积为75000多亩,新增耕地面积5000余亩,建设用地置换达1000亩,投资总额近2.5亿元。光明村作为新农村示范点将实施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并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800亩水面、1400亩旱地、4000亩山林以土地流转合作社为平台,采取村民入股、合作开发等形式实施集中流转。代表团一行察看了光明村总体规划和建设情况,详细询问了光明村土地流转、劳动力的安置、农民收入、搞新农村建设资金来源等问题。光明村结合旧村改造,在政府的扶持下不少人家利用新建的一幢幢宽敞、明亮、整洁的农民别墅,开办了农家乐饭店,节假日吸引大批城里人来此观光休闲,看着别人家收入增加了,还没有进行农舍改造的农民经常找到村干部要求早点安排他家,农民的积极性真的被调动起来了。考察后参观者对光明村开发建设给予了高度评价。
“你有一块钱,我有一块钱,不论我们交换几次各自手里依然只是一块钱。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观点,他还有一个观点,我们一起讨论,各自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思路,就变成了多个观点,所以大家要多交流,多探讨,多解决些问题。”这是一位台湾学者的心声。记者感到,大陆专家学者对节约集约用地与耕地保护的辩证关系已经有了深刻认识,关键是如何把这种认识传递给管理者、决策者和用地者,让节约集约用地变成一种公众意识和自觉意识。有学者认为,耕地保护要从广义理解,不要片面理解。只要耕作层不破坏,种植粮食以外的作物也是可以的,只要市场需要,只要不撂荒,只要地尽其力。所以,节约集约用地和耕地保护是土地管理工作和研究工作永恒的主题。节约集约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耕地,要保护耕地必须节约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才能有效防止城市向农村扩张,防止村庄向耕地扩张。学术交流不仅使学者之间开阔了视野,交流了看法,也使土地管理者与土地问题研究者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在管理上取长补短、互相借鉴。观点的碰撞闪出思想的火花。对今后解决问题,寻找突破口有很大好处,大家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交流。(记者 孙国瑞)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