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日前发布了“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专项项目评审结果,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任战利教授团队申报的“羌塘盆地构造热体制与烃源岩热演化时空差异”获得资助,项目直接经费243万元。该项目是任战利教授主持的第二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类项目。
羌塘盆地地处全球油气最为富集的特提斯构造域,是我国陆域新区最后一个尚未进行大规模油气勘探的大型海相含油气盆地。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羌塘盆地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具备形成大型油气田的基本地质条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于2022年10月启动了“羌塘盆地演化及其能源效应”专项项目资助工作,针对制约羌塘盆地油气突破的重大基础性科学问题进行研究,专项共资助6个方向研究课题。全国各大油气及地矿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及产业部分高度关注,积极申请响应,竞争激烈。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及石油学科及时整合力量,由任战利研究员团队负责申报第3课题“羌塘盆地构造沉降与隆升、热体制与烃源岩热演化研究”。经过网评、网上会评答辩等激烈竞争环节,任战利研究员团队负责申报的“羌塘盆地构造热体制与烃源岩热演化时空差异”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史对石油、天然气的生成、运移、成藏及富集有重要控制作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羌塘盆地作为我国大型的中生代海相含油气盆地,其热体制及烃源岩热演化史时空差异是制约油气突破的核心瓶颈及关键科学问题,但迄今为止对盆地中生代以来的构造热体制及热演化史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西北大学任战利团队是最早开展羌塘盆地热演化史研究的团队,1995年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勘探局重大项目《羌塘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与盆地初步评价》的资助下,对西藏羌塘盆地等进行了野外考察采样,率先在羌塘盆地开展了大量的裂变径迹及系统的盆地构造热演化史研究工作,为本次项目的申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项目基于羌塘盆地“小块体-多期次-强变形演化”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多地质因素控制下不同构造单元热演化史的差异性,将野外露头与钻井资料相结合、多种古地温恢复方法相结合、浅部热演化与深部热岩石圈动力学演化相结合,应用多种古温标及盆地模拟方法,系统恢复羌塘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热演化史和生烃史,建立盆地多阶段沉降、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模型、以及复杂热体制和热演化史时空差异模式,深入开展不同构造单元烃源岩热演化史和生烃史的差异对比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不仅对探讨青藏高原盆地热动力学演化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羌塘盆地油气综合评价及勘探突破,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