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媒体

学农=很土?到底是谁out了?

2022-08-02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焦思颖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不知道从何时起,在有些人眼里,学农似乎成了一个很土的选择。最近,一则宣传云南农业大学的“土味”短视频意外爆火。视频中,戴着眼镜、扮相朴素的男生说:“欢迎报考云南农业大学,我们这里真的不用天天挖地!”而其背后却是开着拖拉机耕地的人和一组男生耕地、女生种田的镜头。
  爆火的视频将农业实践和田间劳动的真实一面展现出来,不仅“吓跑”了一众网友,还被戏称为“招生减章”。这样的反差令我们反思——学农就等于“土”么?学农就意味着落后么?
  在上周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乡村之声》推出的暑期户外融媒体直播节目《乡聚向未来,萌娃来种田》中,我们或许能找到不一样的答案。
  学农很“土”也很酷。食为政首,谷为民命。农学研究的是我们每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生存的大问题。我们脚下的这方土地孕育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蔬果,养育着亿万中华儿女。虽然我们这一代人早已摆脱了饥饿的困扰,但是百年大变局之下,“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于安思危、于治忧乱,需要我们心存守土护田、爱农强农的意识。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耕文明历史的大国。黄土、黑土、红土、青土,播种、施肥、浇水、收获,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不同年代、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利用自然,收获美味的食物。富兰克林·H·金在《四千年农夫》中写道,美国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就穷尽了地力,而中国农耕历经四千余年,土壤肥沃依旧,且养活了数倍于美国的人口。原因何在?因为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土地是一座课堂,它教育我们要敬畏、勤奋、忍耐、等待,告诉我们在埋头种地和低头吃饭时,都不要忘记抬头看一看天,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昨日的来处。从萌娃到大学生,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责任认识土地、了解土地,将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继续传扬下去。这不仅是为了传承,更是为了在传承中将农耕文明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农业、关心土地。
  走进新时代,在人工智能、5G、大数据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现在的农业早已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样子。农用无人机播种、大型联合收割机收割……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日新月异,田间地头激荡的科技动能为现代农业增添了新的动力。如何用好我们有限的耕地,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打造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再生农业、观光农业等,振兴我们广袤的乡村,是留给新一代人的课题。农业强则国强,乡村这块热土也必将成为大有可为的新天地。
  守牢粮食安全底线、振兴未来乡村,需要更多年轻人识农、学农、爱农,而不是沦为群嘲的网友或漠不关心的看客。炎炎夏日,我们欣喜地看到萌娃们满怀热情地学习着土地知识。我们期待,从“萌娃来种田”开始,“学农青绿间”能成为永不消逝的“顶流”!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