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媒体

跨国探险队在广西东兰发现大型天坑

2019-12-02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赵曼君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新华社南宁12月1日电 在广西东兰县,一支跨国洞穴探险队连续探险7天后,发现两个大型天坑和十几个相对较小的溶洞。 

  东兰县是喀斯特地貌区,红水河流经此地,两岸植被茂密,人迹罕至。11月24日至11月30日,这支探险队先后进入多个洞穴,经实地测算,确认“小弄坤2号天坑”深度超过300米,底部宽约250米,长120米,属于世界排名前50的大型天坑。 

  探险队还发现,“弄丘天坑”深295米,宽约50米,长100米,同样属于大型天坑。中国广西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专家、法国洞穴学家让·博塔齐1日告诉记者,另有3个溶洞形态类似天坑,大小有待进一步调查。 

  这支探险队共有30名队员,包括来自法国和比利时的15名洞穴学家和探险家,以及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南宁702探险队的多名成员。 

  由于山地崎岖、植被茂盛,地下洞穴系统广袤复杂,探险队根据每天所获情况,分为数个小分队,开山路,钻锚点,吊单绳,悬挂、攀爬数小时以后,踏足洞底,当天深夜或次日凌晨返回地面。 

  队员在东兰县政府和当地居民支持下,以近段时间无人机航拍画面和群众报告为线索,制定探洞线路,成功获取多个洞穴的尺寸和形态等信息,利于后续地质研究。 

  天坑指形成自碳酸盐岩的特大型岩溶“漏斗”,其口径和深度不小于100米或容积大于100万立方米,在岩体崩落、流水溶蚀和其他因素作用下形成,四周或大部分周臂为陡崖,与地下河溶洞相通。 

  中国地质学家张远海介绍,英文单词“Tiankeng”,由中文“天坑”音译而成,2012年作为科学术语录入《洞穴百科全书(第二版)》。 

  除中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外,天坑多见于大洋洲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也有发现。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