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图片来源:国新办
推进规划用地“多审合一 多证合一”
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与企业和群众利益直接相关。
据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介绍,机构改革前,由于规划职责分属不同的部门,行政相对人需要向两个部门分别申请城乡规划许可和建设用地审批,其中很多内容高度相近,客观上存在同类事项多头审批、重复审查、交叉审查、流程复杂等问题,增加了企业和群众的负担,影响了投资落地的效率。
此次改革,将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优化营商环境。
赵龙表示,这次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为改革规划许可和用地审批创造了条件。
自然资源部党组着眼于解决规划许可、用地审批中的“堵点”“痛点”,出台了《关于以“多规合一”为基础推进规划用地 “多审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的通知》,通过“3个合并”“1个简化”,即,合并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合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和用地批准,多测整合、多验合一,简化报件审批材料等,进行了流程再造,完善了便民措施。
据赵龙介绍,改革后,审批事项将大幅度合并精简,报件材料将大幅度减少,审批时间将大幅度压缩,同时也减少了行政资源的浪费,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降低行政相对人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方便投资落地。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刘国洪。图片来源:国新办
减少报国务院审批城市数量,审批时间由3年压缩至半年左右
南都记者了解到,过去规划审查报批时间长,有时批准之时就是到期之日,饱受诟病。针对国土空间规划审查报批制度的突出问题,自然资源部提出三项措施。
城市规划由谁审批?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刘国洪透露,此次改革将减少由国务院审批城市的数量。
刘国洪介绍,原来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由国务院审批的城市分别是108个和106个,都比较多。新规划体系构建以后,由国务院审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城市范围仅限定在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以及少数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当中重要的节点城市,和需要对重要资源进行特殊保护的城市。其他城市的规划由地方人民政府来审批。
规划内容由谁审查?“将按照谁审批、谁监管的原则,分级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审查备案制度。”刘国洪说。
同时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今后由国务院审批的规划,国家层面只对国家需要管控的内容进行审查,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规划的目标定位;二是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控制线的划定和落实情况,体现地方特色的自然、历史、文化保护体系;三是建设用地的规模、开发的强度、用水的总量以及强度、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公共空间等主要控制性指标分解落实情况;四是城市、区域间的空间格局以及相邻关系等。其他内容由地方负责审查。
此外,此次改革后审批程序也将得到优化,审批时间大幅缩减。
刘国洪介绍,原来无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是城市总体规划,都对规划大纲和规划成果这两个环节进行审查。新的体系构建,考虑把两个环节合并成一个,今后只对规划成果进行审查。同时自然资源部还将优化审批流程,改进审查机制,大幅缩减审批时间,将报国务院审批规划的审查时间压缩到半年左右。
赵龙表示,过去的规划审查主要的问题包括:一是事权不清,中央到底管什么和地方到底负责什么,经常是在中央层面审查时把地方自主能够确定的也审查了。二是指标过多,指标实际上是跟事权划分紧密联系在一块的,很多指标地方完全是可以决定的。三是经常陷入技术性的争论,比如一个城市发展的布局到底是向东还是向西,甚至到底是在哪布局什么,这也往往进行审查,造成的问题是大家不断的争论,有些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这样就把审查时间延长了。
此次改革“还含着一个想法,我们相信地方人民政府是希望把空间规划编制好的,而且是希望编制出一个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管理的规划。在这个前提下,中央把中央该管控的事情管控好,同时给地方更大的自主权,在空间布局上结合地方实际进一步优化。按照这个理念和思路改革规划审查报批的程序和体系。”赵龙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