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居住没有好环境,易地搬迁来扶贫,政府投资修房子,搬到新房过日子,日子越过越红火,歌声唱起来,舞蹈跳起来,十九大精神开启新时代,勤劳的双手创造新未来……”七星关区柏秧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碧海阳光移民新城)广场传来一阵清脆的快板声。
搬到新家不过五个月,来自七星关区各乡镇的易地扶贫搬迁群众便围坐在一起成了“一家人”,他们做梦也没有想到“生活条件竟然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好,还可以时常观看文艺演出”。
今年6月27日,柏秧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首批集中搬迁入住仪式举行,来自七星关区30个乡镇(街道)的144户576人搬进了新家。
七星关区委、区政府在解决深度贫困上下真功夫,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上敢于“啃硬骨头”,着力从源头斩断“穷根”。
山路崎岖、环境恶劣,30多岁的张永丽与丈夫,曾经感到迷茫。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一来,一下激起了张永丽夫妻二人走出大山的渴望。
“和老家的条件相比,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张永丽说,全家人获得一套3室1厅的新居,“打扫完卫生,添置点被褥就住进来了。”
“现在来城里住,好处肯定是不用说了,打工、看病、上学都方便,媳妇和娃娃都高兴得很啊!”田坎乡白沙河村搬迁户胡奎道出了心里话。
“新家房间都亮堂堂的,还有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是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来自龙场营镇元岩村搬迁户甘大能说。
……
二
柏秧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七星关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策部署,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一个缩影。
该项目通过土地资源整合,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项目用地1037.45亩,拟建安置房7008套,计划安置易地扶贫搬迁户6149户27907人。目前已完成投资14.15亿元,建成5131套(已完成房屋装修4008套),已搬迁入住2459户10019人。贫困户搬迁入住后,该区将及时拆除搬迁群众原分散在各乡镇(街道)的旧房。对于因拆除旧房和整村整组搬迁而腾出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全部优先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进行复垦,宜耕则耕,宜林则林。
经初步测算,6149户群众搬迁完成后,可复垦土地3074.5亩,扣除建新区已用的土地1037.45亩,节约集约用地2037.05亩。所得的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调剂、流转使用。按当前我省流转指导价每亩20万元计算,流转收益超过4亿元。
为妥善解决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问题,该区还在安置点周边投资7.93亿元,配套建设了占地521亩的产业园区,具体包括108亩智能温室大棚、64亩蔬菜博览园、43亩中药材组培育苗中心、138亩农产品交易中心和168亩饲料加工厂。配套产业园区建成后,可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同时,在七星关经济开发区大力发展以服装纺织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搬迁群众经过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通过配套产业园区和经开区吸纳就业,可解决搬迁群众1.2万人的就业问题,确保搬迁户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
三
七星关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山谷纵横交错,耕地破碎,人口多,人均占有国土资源量少,如何实现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七星关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为此,七星关区从国土资源管理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方式创新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于2016年6月被原国土资源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区)”。
全力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结合城镇发展功能分区,构建向心靠拢、组团发展的城市架构,逐步建立起以七星关经济开发区为龙头,长春堡清丰工业园、鸭池镇石桥物流园等12个产业园区集群发展“一区十二园”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中心村向小城镇集中,提高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水平。
积极实施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的基础上,完善耕地的基础设施,提高耕地产出能力,逐步改善耕地结构、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该区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66个,总建设规模14.12万亩,总投资25593万元,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11.64万亩;此外,实施脱贫攻坚村民自建土地整治项目41个,总投资7040.20万元,为6681名贫困人口平均每人建成1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积极开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2014年以来,全区共剥离耕作层35万立方米,主要用于七星关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属贵州省“5个100工程” 之一)进行土壤改良,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积极开展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试点。积极引导建设项目使用荒地、劣地,不占或少占耕地,打造“工业梯田”,向山要地,有效缓解全区耕地后备资源不足、建设用地供需紧张的矛盾,提高全区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
引入循环经济理念,盘活存量土地。按照“整合资源、盘活存量,统一规划、集约用地”的原则,实施城市棚户区改造51728户,促进近3000亩城市低效用地重新高效利用。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通过试点,整合零星分散的农村建设用地,集中高效用于城镇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记者 王方雁 通讯员 张广为)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