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媒体

新疆沙漠边缘小城:节水农业“多条腿走路” 治沙增收“两不误”

2018-09-11      来源:新华社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新华社乌鲁木齐9月9日电(记者郝玉、尚升)金秋时节,记者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小城——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站在紧挨沙漠的风沙口举目四望,大片人工种植的沙生植物梭梭翠绿连片,长势正旺。

  近年来,依托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当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以红枣、核桃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沙产业,不仅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也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

  2017年,总投资12.91亿元的南疆地区沙雅县渭干河灌区50万亩高效节水增收试点项目启动,计划到2020年,累计减少和节约农业用水4000万立方米。截至目前,全县农业高效节水面积已完成20万亩。

  当地还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自2015年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减少高耗水粮食作物6.4万亩,代之以红枣和核桃。

  沙雅县林业局副局长唐著琼介绍,种植枣树节水效益明显,原来种植1亩棉花,每年要浇750立方米的水,现在种植红枣,每年浇300立方米的水就够了。“长远看,种植红枣既省水还更有效益。”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过去一刮风沙,不但没法种庄稼,风沙还会淹没农田,甚至房子。现在,全县栽植梭梭2000亩,以梭梭接种肉苁蓉2000亩,不仅可以有效固沙,经济效益也十分可观。

  昔日的沙漠及荒漠化土地如今渐渐绿了起来,野生动物也多了起来。“以前几乎见不着的马鹿、野兔、野鸡现在也寻常可见了。”唐著琼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