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万元一亩的地种出来的菜,啥味?
前不久,据媒体报道,在河南郑州城区黄金地段,一个启动于2013年的城中村拆征工程,没多久就进入了停滞阶段,造成近百亩土地闲置。当地农民不忍土地闲着浪费,自发在空闲地上浇水种菜,形成了一道“高楼群中一点绿”的风景线。于是,就有了文首那一问。
其实,菜啥味,并不是农民关心的重点,他们难以下咽的是土地闲置的滋味。过去,“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有土地就有全家人的口粮,就能筹齐孩子的学费、嫁妆……如今,城镇化浪潮滚滚涌来,农民愿意为城市发展腾地,放下农具主动适应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但即便如此,他们仍旧比任何人都关心地用得怎么样,不愿意看到土地闲在那里。
根据当地公示的规划,征地拆迁后,该城中村原址上将拔地而起一座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集超高层写字楼、高档住宅、大型购物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综合体,其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无限。然而,如今项目陷入“烂尾”,大片土地被围挡一圈便再无动静,与之前的宣传造势形成强烈反差。令人不禁发问:寸土寸金的大片土地被闲置,难道有关部门就无动于衷吗?不是总说缺少用地指标,大项目好项目落不了地么?不是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么?不是转变作风,提速增效么?上千万一亩的地怎么不快快用起来呢?
笔者以为,事情之所以发展至此,跟地方惯用的“拍脑袋决策”有很大关系。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首先,当地政府对这起城中村拆征项目的把握是有失误的。前期工作调研不充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预估不足,大量拆征费用和村民、开发商的利益冲突,使得相关协议未达成,土地无法进入二次开发阶段。
“规划赶不上变化”是造成土地闲置的另一个原因。据报道,因为修高架桥征用了城中村拆征项目的部分土地,致使原本已经做好的土地规划需要重新调整。规划统筹意识的缺失,造成了规划打架的局面,使城中村项目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此外,不光“拍脑袋”的问题,对土地闲置两年的放任,也凸显了相关部门监管之乏力、发展意识之薄弱。幸好农民种上了菜,但1000万元一亩的地用来种菜,这味道再好也让人有些食之胆颤。土地闲置两年,这当中沉淀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换算起来都是钱。当地政府应当好好算算这笔账。
城中村常被称为城市的“牛皮癣”,被认为阻碍了居民生活品质的提升和文明城市建设。可是,一边毫无章法地开发建设,一边又让土地闲着,这何尝不是城市的另一种“牛皮癣”呢?去年以来,中央和国土资源部门集中清理和查办闲置土地,截至去年8月全国已处置闲置土地31.25万亩。希冀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借力整改闲置土地问题的契机,认真查摆问题原因,像农民心疼土地一样,让闲着的土地尽快能够实现“地尽其用”。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