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海洋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蓝海的回响——科学家话初心与未来”主题活动侧记 一片丹心向蔚蓝

2022-06-01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王自堃 姜良红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蓝色海洋给人无限遐想,然而海洋科学研究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浪漫,特别是海上科学调查充满危险与艰辛。日前,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二所)党委举办“蓝海的回响——科学家话初心与未来”主题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海洋二所副所长郑玉龙、陈建芳等科学家,分享海洋科学研究的初心故事,畅谈海洋科技未来。
  拳拳赤子心 殷殷海洋情
  一张拍摄于1989年“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的老照片上,54岁的苏纪兰站在中日两国国旗前,那是他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到日本出席会议的留影。
  1979年归国的苏纪兰院士是秉承蓝色信念的老一辈科学家,他曾经说过,“我心中始终惦记着祖国的海洋”。在那个年代,苏纪兰毅然决然地放弃了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授予的终身教职,回到了心心念念的祖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他的拳拳赤子心。
  回国后,苏纪兰在海洋二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海环流与生态环境,例如中美长江口合作、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等。
  “海洋是地学研究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野外调查,那个时候我们出海调查的装备还是很落后的。”苏纪兰介绍,那个年代没有温盐深仪,只能取水样上来后用滴定管测定;没有磁录式海流计,只能用印刷海流计。如今,印刷海流计已被淘汰,能够自动采水测量水温、盐度、水深等数据的温盐深仪早已成为海洋调查的标配。
  当年的海洋工作者正是在落后的技术条件下,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科研成果。从早年研究物理海洋,到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再到如今将目光投向海洋经济,苏纪兰院士展现出了一位科学大家的广博视野。近年来,他致力于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和生态保护修复建设,对海洋生态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的关系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在活动现场,苏纪兰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系统、陆海经济发展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理性认识海洋经济的内涵和潜力等几方面作了介绍。
  “发展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苏纪兰呼吁,要正确理解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和潜力,充分认识海洋生态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推动蓝色经济(可持续的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扎根基础研究 探索科技前沿
  现任海洋二所副所长的陈建芳,正是在苏纪兰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逐渐成长为科研骨干的。
  陈建芳目前主要从事海洋化学研究,包括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阐述赤潮、海洋缺氧、海洋酸化等生态灾害的形成机理。“海洋化学主要研究化学物质在海洋里面的分布、迁移、转化以及沉积的过程。”陈建芳介绍,“比如碳如何通过生态系统从海洋的上层到海洋的深层,再埋藏到沉积物中。这正是目前海洋科研领域的一个热点——蓝碳。”
  摸清蓝碳(海洋碳汇)家底是陈建芳和同事们目前关注的一项工作。“除了利用遥感与实地的监测以外,还要从整体估算,例如碳汇数字模拟。”陈建芳谈到,海洋二所未来还将探索通过工程的方式来增加海洋碳汇,创新技术手段支撑绿色发展。
  砥砺深耕蓝色国土 矢志不渝守护初心
  海洋二所副所长郑玉龙现场展示了浙江的海岸演变和海洋自然条件,介绍了二所以科技创新服务浙江海洋强省建设的经验与未来。
  “更可喜的是,这几年优秀的科研团队在二所不断涌现。”郑玉龙说,海洋二所是一个学科较为综合的研究所,自1966年成立以来,经过长期的积累,树立了建设“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智库、海洋领军人才的成长摇篮、全所干部职工的精神家园”的发展理念。
  听着现场科学大家的分享,与会人员深切感受到了海洋人的初心使命,进一步坚定了深耕蓝色国土,建设海洋强国的决心和信心。大家纷纷表示,将矢志不渝地为我国海洋事业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科技支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