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深圳市一个地球基金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完成的一份报告引发关注。报告指出,过去40年间,全球生物多样性在大规模衰退。近日有科学家研究表明,粤港澳大湾区野生动植物受到的生存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主要的威胁因素包括城镇化发展和过度开发、外来物种入侵、气候变化等。专家呼吁,社会各界要关注日益严峻的湾区生物多样性问题并采取行动,警惕过度开发威胁野生动植物生存,共同推动美丽湾区的建设。 
生物多样性丰富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东省广州、深圳、佛山、肇庆、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的“9﹢2”城市群,是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也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喝的都是东江水。”广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协会秘书长杨远光说,香港、澳门与珠三角9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优势互补,其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等都是血脉相连,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
杨远光介绍,大湾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不仅拥有富有活力的创新经济生态,也有着丰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不到5.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呈现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红树林、滩涂、山地森林、城市绿地与高耸的摩天大楼和谐共存,其中囊括77种生活在大湾区的珍稀物种,以及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岸公园。
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深圳市一个地球基金会调查研究发现,中华白海豚、香港瘰螈、黑脸琵鹭、绿海龟、豹猫、广东弹涂鱼、欧亚水獭、黄胸鹀(禾花雀)、中华穿山甲和中华鲎等,是粤港澳大湾区特有的旗舰物种或指标物种,“它们的种群数量是大湾区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标”。
保护形势严峻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正面临着复杂的生态文明建设挑战与机遇,湾区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了解其发展的生态资本需求及其可持续性。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所长张虹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受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生态保护面临巨大挑战,发展空间受到制约。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跨地区生态合作,粤港澳大湾区优势生态空间被大量侵占,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能源约束趋紧,环境压力日益增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以仅占全国0.058%的土地承载了全国约5%的人口,产生了12%的GDP。与此同时,城市开发不断挤占生态空间,填海面积达942平方千米,陆域水体减少996平方千米,自然岸线及沿海滩涂湿地面积大幅缩减,珠江口沿海成片天然红树林仅存不足0.03平方千米。
张虹鸥坦言,由于城镇和工业区布局不合理、人口高度聚集、环保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污染负荷不断增加,湾区环境污染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复合型特征,一些行政区交界地带成为“生态问题重灾区”。
《广东省海洋生态红线》显示,大湾区海岸线资源约束趋紧,仅江门、惠州、深圳3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35%,珠海为11%,中山、广州和东莞均不足6%;香港自然岸线保有率较高、澳门较低。
记者调查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丧失率较高。局部海域生态功能弱化,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体质量呈下降趋势,珊瑚礁、红树林以及海草床等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有不同程度的受损,部分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形势严峻,珠江口、大襟岛周边海域珍稀濒危物种中华白海豚数量日趋减少。
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陈海亮说,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被粤、闽、港、台、澳等地渔民誉称为“妈祖鱼”“海上大熊猫”,是海豚动物中我国现存唯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重要的生态、科研和文化价值,1997年被遴选为香港回归祖国的吉祥物。
陈海亮说,粤港澳大湾区所在的珠江口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中华白海豚栖息地,栖息活动着全球资源量最大的中华白海豚群体,经识别进入数据库的数量超过2000头,种群世代比较完整。但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开发时间早、发展速度快、人类活动频繁,中华白海豚栖息地不断缩小,种群数量不断减少,中华白海豚物种延续面临严峻挑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筑牢安全屏障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区域,已具备了经济体量大、产业体系完备等特征,区域内城市集群规模增长极效应开始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和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库。
他认为,要对湾区山水林田湖草进行整体保护、综合治理、系统修复,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退化土地综合治理,加快推进森林碳汇工程建设。开展湿地治理与修复,严格保护红树林等滨海湿地,注重湖泊、河口等淡水湿地资源的保护与恢复,构建功能完备的湾区湿地公园体系。串联湾区海岸带,打通深港、珠澳跨界绿道,实现湾区休闲廊道的互联互通。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彭少麟认为,生物多样性自带的自然系统和生化循环,能促使大湾区的大气、海洋、森林和淡水等生态系统稳定运行,是大湾区繁荣存续的先决条件。他说,未来10年~20年,湾区人口将增加近1/2,GDP将增加2倍以上,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生态保护也将面临更大挑战。
彭少麟建议,要全面提升典型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切实增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发展”的生态支撑,构筑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提升大湾区生态环境质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陈海亮建议,借鉴世界一流湾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濒危珍稀动物救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从建立科学统筹机制、严格生态资源保护、健全支撑保障体系、建设鲸豚救护网络、强化巡航监管工作、加强调查和科学研究、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推进中华白海豚救护保育基地项目建设等八个方面,全面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广东金桥百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广东省自然资源厅法律顾问刘海辉呼吁,应尽快制定一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法,以保护湾区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主要涉及生物安全、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获取与分享和以保护地为主的生物多样性等4个方面。”刘海辉强调,就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来看,暂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模式较分散。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强调,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格外珍惜和倍加重视粤港澳大湾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海岸线保护,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努力建设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一流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