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海区浮标观测网阶段性建设任务完成并传回数据。至此,观测网覆盖南海全海域共16个站位,最深水深超4000米,台风实时数据预警时间由原来的提前3.5小时提高到提前26小时。
七八月份正值南海汛期,台风频发,海况极差。为了抓住作业窗口,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利用3条船舶,投入18名技术骨干,历时34天、航程近8600公里,克服2003号台风“森拉克”和多个热带气旋的影响,完成了最后5个平均水深在3125米的新增站位建设,测量、排摆、连接、投放锚系17200米。
南海调查技术中心外业队伍分别于7月18日、26日完成了两个新增站位的浮标布放。布放完成后,从菲律宾吕宋岛以东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生成的热带风暴及台风进入南海海域,都能被捕获到相关水文气象数据。8月1日,中央气象台将编号04W热带风暴升格为2003号台风“森拉克”。新“上岗”的浮标观测到“森拉克”台风生成过程中极大风速为21.1米/秒,风力达到9级,最大波高达到6.2米,最低气压为1001.5百帕。实时观测数据为准确预报台风路线和风暴潮灾害提供了数据支撑,为相关部门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8月4日,外业队伍开始布放最后一个新增站位的浮标。船只抵达预定布放海域后,浮标技术人员进行了船舶漂航试验、海流流向流速测算、锚系顺序检查等前期准备工作,根据船舶和浮标在海流作用下漂流的方向、速度适当调整浮标布放时的作业流程,利用流速和船速的配合释放锚系。随后,浮标布放作业人员抓住作业时机,立即开展了浮标端底链连接、锚系释放、抓力锚释放、观测要素比对等一系列规范程序操作,浮标顺利布放到预定站位。经过测算,抓力锚下锚的点位达到预定位置,远小于浮标布放技术标准要求的误差范围。
5个新增站位浮标的建设成功,进一步完善了南海浮标观测网的结构布局,有效增强了南海水文气象数据的采集能力,标志着南海浮标观测网阶段性建设任务完成,开启了南海海洋浮标观测网规模化发展的新征程。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