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海洋

温州中心站:三大科技“神器”助力海域海岛监管

2019-10-25      来源:自然资源部东海局网站     作者:郭松峤 吕宁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利用无人机“鸟瞰”温台海域、以卫星遥感技术织“天网”、独创“红线一张图”推进多规合一……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东海局下属的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立足自然资源系统海区派出机构定位,围绕自然资源部东海局新“三定”职能及相关会议精神,通过完善硬件装备、加强科技研发、提升技术创新,在滨海湿地保护、围填海管控、海岛开发利用等方面,对地方管理部门和用海单位形成一定监管威慑力,在海域海岛监管工作中展现了新作为。

  “鸟瞰”这片海,测量高效精准 

  “这台无人机能搭载五镜头相机,可独立完成实景三维航测和数字正射影像,成果影像经地面控制点校正后影像平面位置精度优于0.1米。”温州中心站1楼,摆放着数架无人机。对于它们的性能和参数,中心站海域海岛室负责人谢家颀如数家珍。

  2016年-2019年,通过东海局下发、自行采购等方式,温州中心站配备了不同种类的无人机航测设备,特别是配备了4架测绘级无人机。海域海岛室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鸟瞰”海域海岛地形、地貌的改变状况和开发利用情况,并拍照录像,为海域海岛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无人机作业特点是快速、灵活,尤其是车船难以到达的区域。”谢家颀说告诉记者,中心站的无人机已开展了状元岙港区、大竹峙岛等用海用岛航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洞头区状元岙港区二期工程项目”为国管用海项目,温州中心站从2016年其负责对其开展海域使用监视监测。今年9月,温州中心工作人员利用无人机航测技术对该区域开展了现场监管,获取了正射影像等航测成果,准确提取了项目用海边界和开发利用等矢量信息。此次利用航测技术对国管用海项目开展监管,在东海区尚属首次。

  在监管无居民海岛开发建设方面,无人机也立了一功。大竹峙岛位于温州市洞头县,是我国首批开发利用无居民海岛。自从2015年开始,该岛逐渐进入开发阶段。2018年,海域海岛室工作人员使用无人机对该岛进行航拍并制作正射影像图,发现实际建设情况与施工图对比有些偏离,随即在监视简报里报告该情况,并逐级上报。最终,相关单位对涉及问题进行整改。

  除了中心站层面配备无人机外,温州中心站所属的4个海洋站也各配备了1架无人机,各站技术人员也均具备独立使用无人机开展监视的能力。

  织“天网”,遥感变化自动识别 

  从2016年起,温州中心站海域海岛室与原国土资源部卫星应用中心合作,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海域海岛海岸线监测。

  “使用遥感监测后,影像范围和时效能达到全年重点区域多次全覆盖,每年一次温台海域全覆盖,弥补了地面监视监测的不足,提高了工作效率。”海域海岛室工作人员陈子航说。

  陈子航同时坦言,在实际应用中,遥感监测技术也暴露出的三个短板。一是影像星源不足,影像更新频率跟不上监测需求。二是影像成像效果易受卫星获取相片时的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为云)。三是分辨率不够。这些会影响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今年以来,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监管和疑点疑区遥感解译工作量增加,温州中心站在原有遥感技术应用的基础上,与自然资源部国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深化合作,研发遥感自动识别监测系统,并于今年8月投入试运行。

  “该技术从传统的人工识别解译,过渡至计算机自动识别解译。”陈子航向记者解释,比如用7、8月份前后两期影像比对差别。以前人工的话,需要用肉眼来识别图像,查找两期影像的不同之处,确定变化区域,就像是玩“大家来找茬”游戏,查找速度较慢,也不一定能看得全。现在,两期影像匹配后,通过系统自动扫描与识别一遍,能更加精准、迅速的找出两张影像的不同之处,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今年第3季度系统试运行阶段,通过卫星遥感自动识别系统,成功发现温台多处变化区域图斑,经人工筛选,确定了一些围填海开发利用变化区块”,陈子航说。

  陈子航介绍,卫星遥感自动识别系统可调用10多颗卫星星源数据,丰富的卫星数据能大幅度提高卫片的覆盖度与及时性。系统利用前后两期卫星遥感影像,自动识别变化区域和新增海域使用,全面、准确、高效率掌握围填海开发利用活动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违法违规用海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犹如一张“天网”,让违法用海无处遁形。

  独创“红线一张图”,多规融合分析 

  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管理系统是温州中心站海域海岛监管工作的的第三个“神器”。

  记者看到,在该系统首页的基本业务子系统内,包含海洋功能区划、区域用海计划、围填海计划、海底电缆管道、项目用海计划等模块,把海域数据分类管理。

  “目前大部分用户对该系统的应用还停留在数据查询阶段,而我们实现了数据的分析利用。”谢家颀说。

  据悉,温州中心站在2017年通过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课题“红线一张图”综合管理数据平台建设,联合有关研发单位,专门为该系统增加了“红线一张图”数据分析模块,增加了海岛保护利用规划、海洋生态红线、海洋主体功能区划、锚地规划等红线矢量数据。

  为什么要增加该模块呢?原来,海洋和陆地虽紧密相连,却因特性、发展需要而各自规划功能区,因此“红线”或规划区常在陆海交界地带重叠,给用海项目监管带来诸多不便。

  “我们将涉及到海洋与陆地边界的所有有关红线数据全部进行搜集、叠加,然后集成到原有的系统中。” 谢家颀告诉记者,“红线一张图”模块实现了多规合一的技术监管,即在用海项目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中,只用一张图就能发现多个‘红线’问题,一目了然。

  事前监管,审核项目与功能区划的符合性。在审批时能不能通过,“一键”就知道是否满足了所有“红线”要求。事中监管,将监测的成果导入,通过遥感图像,及时发现“越线”情况。例如,看批准通过的项目是否超过“红线”,项目进展情况如何,有无改变用海类型等。事后监管,海域使用竣工成果验收,在用海分析模块中录入填海验收界址坐标数据,把好用海项目换发土地证前的最后一关。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