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海洋

我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服务“海丝”建设成果丰硕

2019-06-21      来源:中国海洋报     作者:朱彧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近日,记者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适用性研究”项目中期检查会上获悉,在该项目带动下,我国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为“海丝”沿线国家提供了安全、及时的海洋公共服务,取得了重要进展。

  该项目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所属10家单位承担,旨在围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海洋公共服务需求,开展我国海洋观测/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灾害应急监测与处置技术在“海丝”沿线国家的适用和推广应用研究,促进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成果在沿线国家的推广,并形成海洋联合观测数据共享服务能力。项目执行期为2017年7月~2020年12月。

  会上,相关单位介绍了项目的进展。目前,我国自主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已为东南亚、南亚、东太平洋、南太平洋国家提供了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生态保护等保障服务。项目通过设置西太平洋、东南亚、南亚、东印度洋、西印度洋5个试验区,实现了自主海洋观测/监测、海洋预报、海洋生态保护、海洋空间规划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海丝”沿线国家提供了中国技术和方案。

  截至目前,该项目取得了三个重要进展:一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白龙”浮标、自动水文气象观测站实现了“海丝”沿线国家海洋环境实时监测。海洋一所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和登嘉楼大学合作,针对泰国湾南侧海域环境特点,改进了“白龙”浮标标体和锚系,对传感器所在深度和采样频率做了最优设置。双方科研人员在该海域布放了最新改进的国产海床基,在沿岸布设了我国自主研发的自动水文气象观测站,实现了该海域特定海洋、气象及生物要素的有效连续监测。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与瓦努阿图气变部合作,建设了卢甘维尔港联合观测站,实现了潮位观测数据两国共享。观测站已连续稳定运行超12个月。

  二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多过程耦合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系统为印度洋沿岸国家提供了海洋精准预报服务。海洋一所依托自主技术研制了印度洋涡旋分辨率波浪-环流耦合模式,构建了海洋全要素同化系统,已实现预报模式试运行。2018年7月,在泰国普吉岛翻船事件中,海洋一所的数值预报系统为泰国搜救部门提供了海流、海浪预报、搜救范围预测,并得到救援结果的验证,为泰国海上应急保障提供了有效服务;中科院南海所利用自主研发的海气耦合模式和实时观测数据,构建了斯里兰卡周边水文气象预报系统,每天4次整点预报未来5天至6天的波浪、流速、温盐、潮位等信息。

  三是我国自主无人智能海洋观测和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于“海丝”沿线国家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一所、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与马来西亚、泰国海洋机构合作,针对亚洲最大的儒艮种群和印太海区特有的伊河海豚,将自主无人智能海洋观测设备成功应用于文莱湾和安达曼海,实施了22个航次无人艇、62架次无人机的海空立体实时观测,获取了2个濒危生物种群的空间分布、迁徙和生活习性资料。自然资源部3个海洋研究所通过国产高分卫星,对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海岸带进行了监测,为两国提供了河口湿地、海岸潟湖、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的本底资料。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