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访谈 > 为国督察 勇当“尖兵” > 背景资料

流程再造问题导向探索“互联网+”督察 ——南京督察局例行督察工作发展回眸

2016-06-02      来源: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     作者:李 伟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新形势下强化土地参与宏观调控的重大决策,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土地例行督察是国家土地督察机构成立以来定型最早、投入精力最多、成效最为明显的一种督察方式,主要是通过对督察区域的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进行常规性、全面的监督检查和评估,推动地方政府依法依规管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自2008年启动以来,南京督察局已在江苏、安徽、江西三省40个设区市开展了50次例行督察(其中10个市已开展两次督察),实现了督察区域例行督察的全覆盖。南京督察局也在土地督察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和完善,推动土地例行督察工作质效提升。

  传统方式开展例行督察,驻点督察工作质效不尽人意

  全国土地督察机构行政编制360名,面对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人均需要督察11个县(市、区)2.7万平方公里。面对督察区域广、督察任务重、督察人员少的现状,如果仅靠传统督察手段,显然难以完成好国家赋予的重任。

  例行督察作为土地督察三项核心业务之一,也是土地督察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的3月~6月,南京督察局都会派出督察组,分赴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开展例行督察驻点核查。主要任务是对地方近几年土地利用和管理情况的全面“体检”,工作非常繁重,经常是“白加黑”、“五加二”,对督察干部的身心是极大考验。南京督察局督察一室相天宇自2008年起便参加例行督察工作,他对使用传统方式开展督察的景象仍历历在目:“过去,走进督察组驻地现场,首先看到的是堆积如山的档案卷宗、不计其数的文件资料和眼花缭乱的台帐表格,督察人员完全依赖人工逐个查、逐项审,埋头苦干到深夜是家常便饭,很多同志因此患上颈椎、腰椎等职业病。外业核查还必须依靠专业测量队伍,逐个地块进行测量,一方面工作效率低,同时也难以保障质量。”

  运用“在线土地督察系统”,例行督察迈出“创新探索第一步”

  2010年12月28日,是国家土地督察南京局业务建设历程中值得铭记的日子—“在线土地督察系统”在九个督察局同步上线,全面应用到例行督工作当中,标志着土地督察机构齐步迈进“E时代”。

  2011年3月,南京督察局例行督察组分别进驻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开展驻点督察工作。只见工作场所内,一排排电脑显示屏整齐地摆放着,由一台主服务器和若干个云终端控制。督察人员轻点鼠标,显示器中就会出现相应地块影像、现状、规划、审批、供地等数据,再也看不到督察干部们“埋”在档案卷宗里,趴在纸质图件上的景象。而外业巡察时,通过手持PDA的GPS定位功能,可适时导航到需要核查的现场,并利用系统备案数据比对分析、量算、拍照等功能,准确了解核查地块相关信息,再也不用抱着卷宗资料奔走用地现场、边核查边记录,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在线土地督察系统”的全面应用,对于提高土地督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精准度,创新督察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和督察时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流程再造”为抓手,探索转变例行督察方式方法

  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不仅要硬件设备、数据库建设、后期维护等技术保障,关键点还对土地督察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和规范,形成一套流程化的业务操作图谱。

  随着应用的深入,南京督察局以完善“在线土地督察系统”为基础,以例行督察“流程再造”为抓手,探索转变督察方式方法,改变以往在现场“大海捞针”式的审核方式,形成了一套“数据批量分析-形成疑似问题清单-内业平台审核-外业实地核查-督察成果跟踪管理”的督察工作流程。

  在开展督察工作前,首先运用ArcGIS对图斑、现状、规划、审批、供地、土地整治等备案数据进行批量比对分析,形成遥感监测图斑、建设用地审批事项、土地供应、土地整治项目等4类疑似问题分析结果。经督察室局内初审后,形成疑似问题清单,提前交地方核对确认。

  驻点督察期间,搭建ArcGIS审核工作平台,为每位审核成员“定制”个性化的工作平台,保证了审核独立性和数据安全性,保障了系统稳定、高效运行。实地核查方面,运用实地巡察系统,在问题现场即可当场定性,提高了实地核查工作效率。

  探索“互联网+”督察,实现督察发现问题“台账销号管理”

  针对例行督察工作“督察成果跟踪管理”的最后一环,实现发现问题“挂账销号”管理的需求,2015年4月,南京督察局按照“以满足土地督察业务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土地督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持续探索土地督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方法路径,着手研发土地督察问题台账管理系统,并应用于2016年例行督察工作中,探索“互联网+”督察。

  一是运用新技术即传即审即判,利用问题台账系统的实地核查APP,核查人员无需地方人员带路,可根据系统导航直接赴核查任务现场。实地核查的情况通过语音、图像、视频等形式回传至问题台账管理系统。审核人员利用系统实时查看实地核查回传情况,填写审核意见,完成销号管理,实现“任务下发一宗,核查回传一宗,局内审核一宗”的同步。

  二是“挂账销号”提升督察效能。除了创新实地核查方式外,问题台账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管极大地提升了督察效能。以督察发现问题的管理为主线,系统为每个问题产生类似身份证的唯一编号。从问题线索建立、台账管理、整改跟踪到动态分析和预警等各环节,全程与编号绑定,全过程留痕。不但实现了在线实时销号管理,也使得督察机构建立土地督察大数据有了基础。

  三是实现动态监管提供决策参考。运用台账系统,对督察区域各类问题情况和整改进展情况共存于同一数据库,系统能够按照不同的指标,通过图表可以一目了然,按照行政区划,将发现问题数量、问题涉及面积、整改到位面积和整改到位率等多项指标算账、排序,或者根据问题类型和整改情况,对督察区域所有未整改到位问题数量、面积算账排序,并支持导出问题统计表和清单表。

  下一步,南京督察局仍将以“推动督察流程再造和督察效能的提升”为出发点,在督察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为土地督察业务创新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推进土地例行督察质效双提升。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