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责任体系。推行清单化管理。建立领导干部责任清单、部门职责清单、隐患风险清单,对全市225处地灾隐患点逐点落实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专职监测人“3人”责任制,并通过公开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实现隐患点“处处有人管、点点有人抓”。强化层级覆盖。制定市县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8份,更新乡镇防汛减灾预案34份,隐患点防灾预案225份,实现预案覆盖率100%。同步与成都市、绵阳市、阿坝州、遂宁市建立跨区域联防联控预警机制,形成区域协同防灾合力。严格责任落实。通过“清单制+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确保隐患点管理、预案执行、跨区协作等环节无缝衔接,杜绝责任盲区。
深化风险防控。开展全域排查整治。组织4家地勘单位、8支专业队伍、32名技术人员,按照“坡要到头、沟要到顶”标准完成225处在册隐患点核查,并对1547处已销号隐患“回头看”,未发现复发现象。发动群众参与排查,通过《德阳市发现地质灾害隐患奖励暂行规定》鼓励基层报灾,截至4月29日,核实群众报告隐患15处,奖励15人,发放奖金1.5万元。科技赋能精准监测。运用“空+天+地”立体排查机制,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和现场复核,开展2批次隐患遥感复核,确认新增隐患40处(旌阳区9处、罗江区18处、广汉市1处、什邡市2处、绵竹市2处、中江县8处)。建立“三查”常态化机制(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专职监测队伍24小时动态巡查隐患点及周边区域。提升防灾应急能力。完成205场次省级专家集中培训,覆盖8154名防灾责任人、工程负责人及安全员;组织225处隐患点应急避险演练,实现演练率100%,确保基层防灾队伍“会识别、会处置、会撤离”。
强化综合治理,夯实防灾基础。科技监测精准预警。对93处隐患点、5处风险区、246套专业监测设备开展全覆盖巡检,动态调整预警阈值,实现全天候24小时监测。深化“人防+技防”结合模式,依托3支专业救援队伍强化技术支撑。分类实施隐患治理。推进避险搬迁与工程治理“双管齐下”,按照“应搬尽搬、愿搬尽搬”原则,两年内计划搬迁安置143户;2024年中央及省级资金执行率分别提升至83.9%(提高25.2%)和60.6%(提高38%),加速隐患点工程治理进度。强化技术保障能力。市县两级配备4家地勘单位、8支调查队伍、32名专业技术人员及7辆应急车辆,驻点提供技术支撑;深化与“一局一院一集团”战略合作,整合地勘单位设备及技术优势,构建专业化防灾救援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