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时针已指向凌晨2时,但在河南禹州葡萄寺附近的旷野里,依旧是头灯闪烁,身影穿梭,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越发衬托出黑夜的寂静……这里是河南煤田物测队禹州葡萄寺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夜晚施工的场景。
禹州葡萄寺先期开采地段三维地震勘探项目勘探面积8.98平方千米,施工面积约20平方千米,设计物理点6654个,激发方式为可控震源激发。按照以往的施工经验,如此大的工程项目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施工期,但该队地震三院改变以往的施工方法,实行24小时不间断施工,仅用31天就顺利完成了野外数据的采集任务,创造了该队震源施工最高日效335炮的施工记录,打造了一个精品施工项目。
迎难而上
内行人都知道,使用可控震源施工不仅效率低,而且还会造成青赔数额增大。项目正式启动初期,参与施工的地震三院干部职工顾虑重重:由于该项目南部煤层埋藏较深,并且地层倾角大,所以设计的复线长度、炮点位置都远远超出勘探区域,无形中增大了野外施工的工作量;该施工区已做过两次以上的地震勘探,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再加上震源车辆对青苗损坏面积较大,施工区域涉及到3个乡镇,17个村庄,青赔工作的艰难可想而知;采用可控震源施工,每一个物理点的采集时间较长,扫描长度10s,震动次数8次,加上中间转点的时间,每一个物理点的平均采集时间为3分钟~4分钟,顺利的话每小时只能完成15个物理点;如果每天要完成130炮,从早晨8点开始放炮,直至下午5点天黑,理想状态下中间不出现任何问题,不停地激发才可以完成;再加上项目启动初期已是2013年的12月中旬,距离春节只有一个半月的时间,节前如果完不成任务,必然会导致项目成本的提高。是在困难面前退缩?还是迎难而上?面对考验,地震三院职工用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迎来了该项目的正式上线。
精心组织
针对时间紧、任务重、阻力大的实际情况,该队地震三院迅速组织调配精干人员,从前期启动就严格按照项目标准化管理流程的一整套思路来开展工作。在施工设计方面,该院积极与技术人员进行沟通,考虑到震源施工的特殊性,尤其是针对震源施工效率低下的问题,项目部果断决定了白天夜间“连轴转”的24小时不间断生产施工方案,合理分配人员,两班轮流倒休,周密部署,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
协调好青赔工作是该项目成败的关键。为此,该院启用最“老道”的青赔人员,把最难的两个村子作为重点,从上到下做工作,市里、乡里谈问题。功夫不负有心人。当施工人员走到这两个村子施工时顺利通过,一点也没耽误工期,充分的准备让困难迎刃而解了。
连创佳绩
有句话叫人心齐,泰山移。为了能够早日完成任务,参加该项目的所有人员拧在了一块,因为他们坚定了一个信念,那就是保质保量地在2014年春节前“攻克”此项目。这种信念从滋生到成长,从成长到传递,从传递到拥有,以至于最终深深烙于每个职工的心中。于是,他们马不停蹄,跟时间赛跑,和苦累作斗争,每日迎接黎明送走落日,忍受严寒,告别安逸,将热情化作动力,用责任创造佳绩。汗水换来的是累累硕果。他们愈战愈勇,工作效率接连提高,施工日效更是屡创新高,由最初的156炮到249炮,再从249炮到294炮,直至最高日效335炮,使得施工工期比预计工期缩短了1/3,整整31天,所有的工作量顺利完成了,大大节约了生产成本。更令人兴奋的是,该项目的野外数据采集质量很好,真正打造了一个质量效率俱佳的“精品工程”。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木林。葡萄寺项目的顺利完成充分展示了该队能打硬仗的好作风,同时也意味着这支队伍正在向“高科技综合地勘队伍”一步步迈进。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