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疲软市场?矿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靠什么?近期,郑煤集团超化煤矿审时度势、缜密思量,一致认为,超化煤矿要想在困境中实现逆势突围、科学健康发展,必须发挥“动车组”效应,“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即靠创新拓宽发展之路,靠精细化管理增强企业活力,靠文化建设助力发展。
创新拓宽发展之路
超化煤矿投产20年来,由于持续强力开采,资源大幅萎缩,除工广煤柱外,现有可采含量大都分布在31深部采区,开采投入大,煤炭产出率低,矿井面临生产布局困难、采掘接替紧张、市场竞争弱化等难题。
针对这些实际困难,该矿提前部署,依靠科技创新稳产量,经多方论证审慎之后,进行矿井技术改造,提前释放工广煤柱,使其与31采区同时回采,并确立了发展目标,即2年后到2015年,年产量达到150万吨,年盈利1亿元以上,集团公司综合排名保持在第一方阵。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矿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讲,增强职工备战的决心与信心,另一方面,技术人才挑灯夜战论证合理开采数据,将投入费用降至最低。为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该矿抽调各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了技改办公室,对采区优化布局,统筹兼顾,集中生产,合理调整开采顺序,优先论证工作面设计、煤炭原煤储量与防治水、防突等费用投入。该矿重新编排了采掘接替工程,对条件差、实效性不强的采掘面暂缓掘进,减少掘进头数量,改变掘进多头分散、广种薄收局面,目前这一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为解决矿井地质条件变化大,煤层赋存不稳定,巷道支护费用高等问题,该矿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实行差异化支护,采取锚网喷和架棚支护交替进行,即对薄煤层或跟顶施工段采用大棚距配合锚索进行支护;在短时间巷道支护下,他们采用小断面,以减少巷道支护的投入。该矿在提高煤质创效方面,创新思路,重新安装调试了风选系统,选煤能力达到90吨~120吨/小时,经过风选的煤质平均可提高200大卡~400大卡,每月可多创效300多万元。
创新无无止境,该矿技术人员处处留心,大胆尝试,勤于论证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好成绩。如,采煤系统根据工作面条件及时调整采煤工艺,机头增加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直观监测煤质;在地质防治水系统方面,该矿积极探索钻孔设计及帷幕注浆方式,完善了安全施工措施。
精细化管理增强企业活力
强化现场管理。该矿严抓领导干部值班带班,把值班带班作为领导干部履职的重要内容,要求带着问题去巡查,带着任务去巡查,不流于形式,不走马观花;推行岗位描述、手指口述,提升安全现场管控水平;严查安全隐患,坚持通检日制度,齐抓共管,多种形式,查隐患、促整改、严落实,消除各类不安全隐患。
强化重点隐患监控。该矿重点抓好区域瓦斯治理,消除危险区域瓦斯威胁,有效防范瓦斯事故;抓好水文地质探测,做好水害预测预报,认真落实探放水、预注浆、底板注浆等措施,杜绝水害事故;抓好机电设备管理,严格落实“设备包机责任制”,加强机电设备维修保养,定期进行停产大修,保证设备完好运行;抓好安全教育培训,强化职工安全责任意识。
强化材料管控。该矿重点抓好全过程成本考核,对材料、电力、煤质等全部实行定额管理,严格考核,采取上级考核下级,实行区队材料与业务主管部门挂钩,按业务主管部门所辖区队的材料费节超情况对其进行考核,并且各区队材料节超与材料员收入挂钩,调动职工参与材料管理的积极性。
强化修旧利废。该矿提高回收复用率,最大限度压缩、减少材料、设备、人员等投入,深入开展“修、节、创”活动,重点抓好支护材料的修复利用,特别是卡缆、拉杆等修理和边角废料改制,鼓励机修人员发挥潜能,减少设备外修。通过此项措施,成本支出明显减少,生产效益有了显著提升。
文化建设助力企业发展
该矿通过推进实施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提高职工整体素质,提升矿井管理水平,夯实矿井安全工作基础。他们在规范班前会流程的基础上,创新班前会形式,推行3个5分钟安全管理法,即班前预想5分钟、接班安全确认5分钟、菜单式交接班5分钟。通过3个5分钟,形成安全生产的闭环管理,杜绝各种不安全因素,达到“人、机、环、管”的最佳匹配,实现安全生产。该矿通过制定完善安全标准、全员贯彻执行标准,开展系统专场竞赛,全员普及岗位描述、手指口述,以此规范职工操作,倡导职工上标准岗、干标准活。
深化优秀团队建设。该矿在六好区队、五好班组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区队建设、班组安全网络的实际,进行创新,增强区队、班组的凝聚力、执行力和向心力。他们还开展星级示范岗活动,设立三、四、五星3个档次,创建精细工作标准、培训精准操作技能、精确计量手段及数据、优化工艺流程、创建精美岗位环境,发挥优秀团队示范带动作用,助力企业健康和谐发展。
该矿以敢为人先、勇创一流的精神,凝聚全体职工力量,让“三架马车”并架齐驱,发挥超能量,实现了逆势突围。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