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部分开发区的建设往往重视经济发展速度,却忽视了社会管理和社会事业发展,不重视城市城区的生活改善。
重庆两江新区,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先行区,决心在这一方面作出探索。两江新区由政府建设保障房,并通过一系列配套措施,形成一个稳定的职工生活社区,让到新区工作的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全市8个保障房项目开工后,其中5个点(万寿、思源、水土、鱼嘴、复盛)由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承建,这标志着两江新区开发投资集团全面启动保障房建设。
高水准建设,保证品质
据悉,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保障房共有鱼嘴、复盛、双溪、龙兴、天堡寨、万寿、思源7个项目。
建设标准上,这7个项目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和经济条件,实行分档建设,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更多选择,使之各得其所。各个项目都配套有商店、文化活动站、体育场地、公厕、垃圾站、停车场等设施,约占公租房项目建筑总面积的10%,保证了保障房的品质。
北碚水土的万寿保障房位于水土高新产业园一带,周边商业区、幼儿园、社区用房、停车库等配套设施都设计在内。建筑分布疏朗,项目容积率为3.04,绿地率达到35.24%。
据两江新区公共租赁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况勋华介绍,两江新区建设的这批保障房大多位于工业园区附近,针对群体以产业工人和在两江新区就业的大学生等高素质人才为主。因此,在建设之初就考虑到这一些特殊需求。
“各企业内都有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收入相对较高,对住房条件的要求也相应高一些。”况勋华说,为此,两江新区在其建设的每个保障房项目中都配套了一栋“白领公寓”。“白领公寓”的户型以两室一厅与一室一厅为主。
“三靠近”原则,方便生活
据介绍,按照全市统一部署, 目前已开工建设350万平方米。今年拟开工建设280万平方米。
况勋华介绍,因为主要是为工业园区提供配套服务,这批保障房建设本着“小集中大分散、就近就业、便民惠民”的原则,在选址上全部按照 “由保障房步行到单位不超过30分钟距离”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
按照“三靠近”原则,入住的低收入原住民可以在场镇就近租住,新创业人员从租住房步行半小时左右即可抵达工作单位,入住的进城务工人员也可就近找到工作,从根本上方便各类人群居住。
在保障房体量确定上,综合考虑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产业工人的实质性需求,将会出现两户合租或多户合租的情况。预计可满足7万户人员居住需求,并达到近20万人居住规模。
为进一步提升保障房品质和实用性,两江工业开发区保障房建设点容积率均不超过3.5,以提升入住的舒适率。在户型设计上,每个保障房点都以单间配套户型为重点(建筑面积35平方米或40平方米),辅以适量的一室一厅(建筑面积55平方米)、两室一厅(建筑面积65平方米)。同时,采取部分可变组合设计理念,可形成70平方米、90平方米、105平方米的户型,以满足更多居民住房需求。
建设进度喜人,助推发展
进入2012年,在两江新区“保障房建设百日战”号角的催促下,龙兴工业园区、水土高新产业园区、鱼复工业园区等各条战线保障房建设点均不甘落后,园区、承建单位个个使出浑身解数,全力以赴,创条件、促保障、抢进度,形成了建设进度你追我赶的可喜局面。目前,两江新区7个保障房点的建设工作均超目标进度快速推进,主体工程建设最高结构达到20层。
保障房的建设,对于两江新区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崔传义曾表示,两江新区的保障房建设相当于为企业松绑,企业家专心做生产、市场开拓,产业工人的饮食起居交给政府、交给社区,工人走出厂门就进社区融入社会。
按照规划,两江新区在未来预计产生6000亿元的GDP,其金融业务、商贸物流业务将会对重庆乃至整个西部都有巨大辐射作用。由此一来,它除了能带动重庆本身的金融、物流、商贸等产业发展,更会让重庆的城乡统筹一体化步入快车道。
“保障房的建设,无疑将成为两江新区快速发展的助推器。”崔传义说。
文/李炎 姚娟
【重庆市政府网】 本文网址:http://www.cq.gov.cn/today/news/395741.htm
引用或转载本网站内容请明确标注“来源:重庆市政府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