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活动 > 地球日 > 第41个“世界地球日” > 珍惜资源

节约资源 善待环境 科学发展

2010-04-22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地质找矿不断实现重大突破,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目前,我国更是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并随着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不断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然而,在找矿和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也带来严峻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加剧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地球是我们人类唯一的家,为此,我们呼吁要节约资源,善待环境,科学发展。

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拥有量低 

    截至2004年,我国已发现矿产173种,探明有储量的矿产有155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0种,水气矿产3种,矿床、矿点20多万处,经详细工作的近2万余处,是全球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的国家之一。我国已探明矿产资源总量较大,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前苏联,居世界第3位,其中,铅锌、钨、锡、锑、稀土、菱镁矿、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储量居世界第1位。

    但是,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如铁矿石不足9%,锰矿石约18%,铬矿只有0.1%,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钾盐矿小于1%。70%的磷矿集中于云、贵、川、鄂四省,北方大量用磷则需南磷北调。

    总的来说,中国矿产资源的特点是:总量大,但人均拥有量低;种类齐全但结构不合理;分布相对集中,但与经济区域不匹配;贫矿多,富矿少;难选矿多,易选矿少;共生矿多,单一矿少;开发利用难度大,利用成本高。

资源浪费与资源危机并存

    然而,我国在珍惜资源和合理利用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峻。

    我国对矿产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刚刚起步,全国现有2000多座金属矿山尾矿库,存尾矿约60亿吨,每年新增排放固体废弃物约3亿吨,而平均利用率只有8.3%。目前我国综合利用比较好的国有矿山仅占30%左右,部分进行综合利用的国有矿山为25%,完全没有进行综合利用的占45%,全国20多万个集体、个体矿山基本上不搞综合利用。

     据估算,我国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平均不超过50%,总体上综合利用率约为20%。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为35%,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仅为30%,比发达国家约低20个百分点。

 矿产资源浪费又给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带来危机,资源浪费的结局必将导致资源的大量进口和矿山资源的尽快枯竭。未来十年间,将是我国一大批大中型矿山集中闭坑和矿山接替紧张时期,这种情况更加剧了矿产资源供给的紧张程度。

    我国已经进入矿产资源的大量、高速消费期,而且这个时期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关系,除了需要继续加大资源勘查力度,规范矿业开采市场,还要提高综合利用效率,实行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坚持“开源与节流”并进的方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4年,中国超过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l/10,仅次于美国。

   中国是一个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国家,发展经济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比较突出。200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68.7%,石油占21.2%,天然气占2.8%,水电占6.3%,核电占1.0%。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消费国,2005年消费量占世界总消费量的36.9%。

    近年来,能源安全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国家生活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了能源消费量的急剧上升。1990年,中国石油的消费量为1.18亿吨,自1993年起,中国由能源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能源总消费已大于总供给,能源需求的对外依存度迅速增大。2000年,中国石油的消费量就增加到了2.32亿吨。与1990年相比,十年间增加了一倍。2001年以来,中国石油消费更是高速增长。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07年我国共进口原油1.63亿吨,进口成品油3380万吨。以此数据计算,我国石油依存度已近50%。煤炭、电力、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在中国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的大增以及由其引起的结构性矛盾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新能源开发面临环境考量

    随着世界各国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新能源的推广应用已成必然趋势,然而,随着环境保护的日益加强,新能源的开发面临环境安全的考量。

    以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为例。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高效能源,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被誉为21世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

    2000年年底,我国在南海发现了巨大的天然气水合物带。2007年5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成功实施了第一口天然气水合物探井,获得天然气水合物的实物样品。而在东海也已圈定了可燃冰的远景区,并作出了“蕴藏量很可观”的结论。

    2008年11月5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下(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62米)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这是我国首次在陆域发现“可燃冰”,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这一重要发现,使我国成为继在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样品的第三个国家,不仅极大地开拓人类寻找新资源的视野,也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新型能源保障。

    研究显示,我国东海、南海、青藏高原和黑龙江都可能存在可燃冰。据预测,我国可燃冰资源量将超过2000亿吨油当量。其中,南海海域约650亿吨,青藏和黑龙江冻土带则有1400多亿吨。

    然而,开发可燃冰,环境安全是最大考量。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会改变它赖以赋存的温度、压力条件,引起分解,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实现对温压条件的控制,就可能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甲烷作为强温室气体,对大气辐射平衡的影响仅次于二氧化碳。全球天然气水合物中蕴含的甲烷量约是大气圈中的3000倍,而天然气水合物分解产生的甲烷进入大气的量即使只有大气甲烷总量的0.5%,也会明显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

 除温室效应外,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还会带来更多问题。甲烷气体如果排入海水,其氧化作用会消耗大量氧气,对海洋微生物生长发育带来危害;如果排入海水的甲烷量特别大,还可能造成海水汽化和海啸等,造成巨大的危害。

 此外,天然气水合物在开采过程中还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水,释放岩层孔隙空间,使其赋存区地层发生固结性变差,引发海底滑塌等地质灾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因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分解而导致陆坡区稳定性降低是海底滑塌事件产生的重要原因。

 尽管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还面临着许多技术上的难题,但各国对这种未来能源的追求与争夺却并不亚于石油。各国都在为这一未来的能源暗自使劲,积蓄力量。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可燃冰开发技术成熟,争夺大战势必展开。目前,我国已积极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环境效应研究,在海底地质灾害类型和分布、海底工程地质特征等方面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而且,我国针对陆域冻土带“可燃冰”开发的环境效应也将加大研究力度,在没有找到理想的开采方法应对环境影响之前,不会像常规矿产资源那样大量开采。这是我国政府对这一新型能源开发的承诺。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