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直播 > 2017 > 全国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与服务成果新闻发布会 > 直播摘要

我国已全面完成馆藏重要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该项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2017-08-30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国务院颁布的《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确立了地质资料统一汇交、共享服务、权益保护三项基本制度,经过多年努力,已积累了海量权威的地质资料,但其中35.03万档105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以纯纸质形式存在,不利于长期保存和社会化服务。十八大以来,我部全面加快地质资料数字化建设进程,目前我国已全面完成馆藏重要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第一、我国地质资料进入了数字化管理时代。经过多年努力,已完成34.7万档1041万件历史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工作,加上2002年以来各级馆藏机构已接收数字化地质资料15.19万档,馆藏数字化地质资料共计49.9万档1497万件,数字化率超过99%,实现了纸质地质资料向数字地质资料的历史性跨越,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已经超过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

  第二、改变了服务方式。过去,以到馆查阅纸质地质资料为主,查阅难度大、复制成本高、携带不方便,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数字化后,网络服务成为最主要的服务方式,馆藏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了远程服务、综合分析和信息共享,资料搜索查阅变得容易,为阅者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2016年馆藏机构网站的服务量超过187万次,占年度总服务量的99%。

  第三、提升了保护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次数增多,纸质地质资料会出现字迹模糊、纸张变脆和破损等问题,历史最长的已有百年之久,有的已无法提供查阅服务。通过技术手段对这类地质资料数字化后,延长了馆藏珍贵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使用寿命,抢救了一批非常珍贵的地质资料。

  第四、提高了服务效率。依托数字化成果,实现了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和信息查询,大大缩短了查阅等待和提取汇总时间;可迅速整理形成电子数据包,便于携带传输和阅读等,同时对重大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时间从3天缩短为2个小时以内。

  第五、丰富了服务产品。数字化地质资料更便于综合分析、资料编研和挖掘资料潜力。目前,已经开发了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等各类数据库服务产品、京津冀一体化和雄安新区建设等专题服务产品、1:5万区域地质图等系列公开版服务产品,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定制服务,为国家生态环境建设和保障民生等重大工程提供了数据支撑。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