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万众创新”……要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新亮点,“科技创新”当属其一,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高频率出现。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内经济增长传统动力减弱的新常态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无疑成为了重中之重。许多代表委员表示,国家如此重视科技创新,甚至不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大量篇幅对其进行阐述和部署,不仅意味着全民创新时代已经到来,而且释放出科技创新已进入春天的信号。
以创新驱动促矿业转型升级
“单纯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已经无以为继,急需科技创新为我国经济续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表示。
实际上,具体到我国传统行业——矿业行业,我们更需要依靠科技创新来打造经济升级版。众所周知,我国是矿业大国,但不是矿业强国,要实现我国矿业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最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改造和提升发展引擎。
全国政协委员、稀宝博为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连建宇表示,我国矿业行业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矿业经济步入创新驱动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他建议,以产品品质为着力点,通过提升产品品质,不断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后续服务品质;树立正确的社会导向,培育宽松的创新文化环境。
我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稀土资源国,不但储量丰富,而且还具有矿种和稀土元素齐全、稀土品位及矿点分布合理等优势,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我国稀土的附加值比较低,出口的基本上都是技术含量低的初级产品,而且缺乏国家市场话语权,卖出的都是“白菜价”。
连建宇举例说:“国家非常重视稀土行业,但我国稀土终端产品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目前,我国稀土资源利用从分离到冶炼,包括一些中间产品的工艺过程都没有问题,但是终端产品的开发和应用还缺少政府的政策引导。这就导致我国高品质终端产品比较缺乏,产业还是以生产销售原材料和中间产品为主,这也是我国稀土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
“技术有资源的保障,是可以持续发展的。我国要提高稀土综合利用水平,应该重视稀土终端产品环节,加强创新驱动,加大对稀土应用技术的政策引导力度。”作为稀土终端产品应用的从业者,连建宇呼吁,国家应该在政策上引导企业研发稀土终端应用技术,而且要强调高品质产品的导向,并给予市场政策支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五矿集团董事长周中枢表示,正确认识经济新常态,认清其产生的历史性变化和里程碑性质,把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经济发展质量提上去,具有重要意义。矿业企业应先从自身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着眼,解决内部发展问题,适应新常态,按照保持“双目标”、坚持“双结合”、打造“双引擎”的新要求,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周中枢认为,矿山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制度创新很重要,还应有平台、组织保障和开放冒险的创新文化,要通过创新焕发新的动力,增强矿山企业发展的动力。
“创新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驱动,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动力源泉,是事关我国转方式是否到位、能否越过中等收入陷阱、能否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要素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贺同新表示。
以体制创新释放巨大科研活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创新创造关键在人,但是多年来,僵化滞后的科技体制一直是科技创新的绊脚石,严重束缚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直接导致了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的乏善可陈。特别是一些顶尖人才和成果,更是少之甚少。矿业行业也不例外。
“现在,我国科研费用达到1.34万亿元,科技人员占世界科技人员的1/4,发表论文数量处于前列,却仍缺乏高质量的科研突破。我国科技发展要实现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模仿创新’到‘引领创新’的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李子颖直言不讳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航工业航材院副院长陈祥宝谈到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时建议,通过开展科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激发科研院所创新积极性,有效提升科研队伍创新能力;同时,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此外,政府应提高科技资源配置能力,建立公开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为企业创新提供支撑。
体制创新的根本目的和激发科研活力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力。全国政协委员何力表示,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能更大程度地释放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他认为,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难点是细化和落实各项配套政策,要完善对国防科技研究人员的激励政策,落实人员费用;“十三五”规划中科技领域的目标任务不应仅由科技界推进,而要进行全方位统筹规划。
“科研人员当前压力很大,存在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全国政协委员龙长兴建议:一是调整工资结构,在保持科研人员工资水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基本工资比例,并将其作为工资结构的主体,降低绩效工资比例,作为激励手段;二是建立符合科研创新规律的科研人员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对科研人员的考核宜粗不宜细,考核周期宜长不宜短。
全国政协委员武向平持同样观点。他认为,推动科技创新,需要加大科研投入、完善创新环境。科研人员的薪酬体系仍不合理,基础工资偏低,绩效工资比例偏高,收入不稳定,不利于科研人员潜心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他建议,逐步提高科研人员基础工资,降低绩效工资所占比例,使科研人员工资体系保持相对稳定,创造有利的科研环境。
“科技创新的核心问题是效率不高。”全国政协委员韩鲁佳说,“以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际情况往往是为了评成果、评职称。我们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去开会的路上,不是在写材料就是在去准备材料的路上。”
她建议,一定要以提高科研创新效率为核心来进行改革,要在提高管理水平和科学性上下功夫,让科研人员将被动应对管理的时间和精力用到科研上。
“科技项目管理平台要合理规划、择优支持、避免项目重置、支持时要考虑团队规模。”全国政协委员潘建伟认为,关于科技项目的评审奖励,要落实参评人亲戚、合作方不担任评审的回避制度,同时避免因交叉评选使回避制度成为摆设。在不涉及国防安全的前沿项目评审中,可邀请国际评审,以降低国内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全国政协委员方精云表示,我国要建成创新大国,按照目前的科技评估体系很难做到。目前,我国科技评价以论文特别是SCI论文为主导,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创新发展,建议弱化SCI等指标在我国科技评价中的作用,建立科技成果分类评估体系,按不同科技活动进行分类评价。
以成果转化应对新常态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太多科研成果躺在实验室里成为“陈列品”,是我国科技行业一个令人揪心而又尴尬的现状。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25%,其中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则为80%。
全国政协委员阳安江认为,未来若干年,我国依然是以化石燃料为主。我们应该加大投入,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解决节能减排、污染治理问题,实现企业提质增效。
而科技成果转化率过低,无疑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科技进步步伐。就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技术而言,我国专门从事这一领域的科研院所有数十家,仅国土资源系统就有两家。近年来,他们研发出的先进技术也是不计其数,但真正产业化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先进技术并不多。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个科技服务平台,没有真正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单位为支撑的“政产学研用”的科技成果研发和转化平台。
“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科技强国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全国政协委员邓小刚说,当前创新成果转化率较低,1985年至今我国已产生专利成果300多万项,但实际转化率不足20%。高校每年的科技成果在6000到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转化或产业化的不到1/10。
他建议:一是进一步厘清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定位;二是完善高校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三是完善高校自由探索研究支持机制;四是完善高校科技评价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张波认为,科技成果转化要准确定位,并不是让大批量的教师去办企业,而是要促进企业把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变为生产力。高校应定位为“把钱变成知识”,然后促进企业再“把知识变成钱”。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湘电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建雄表示,现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都知道要以企业为主进行创新活动,这已经开始形成常态化,“一项科研成果变成产品要经过五六年时间,必须要经过企业推动,院所和企业结合起来就可以减少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赖小民也指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必须真正实现金融与科技企业的一体化,金融要在降低门槛、利率、担保等方面给新型科技企业更多政策、更大支持。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关键要使创新驱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全国政协委员梁保华表示,国家在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支持、服务和保护创新政策体系,发挥政策集成效应的同时,还要着力解决部门分割、资金和力量分散、“产学研”分离的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创新和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特别是要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和技术市场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事实上,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国土资源部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这几年,国土资源部对矿产资源节约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遴选评比,发布了技术目录,并在门户网站和所属行业媒体开辟专栏进行推广,很好地解决了“两层皮”的现象,使“先进技术找到了适用矿山,有需求的矿山企业找到了适用技术”打破了先进技术分散、封闭和应用率低的局面,提高了先进技术的转化率和普及率,为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科研单位、矿山企业的一致好评。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