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出版的科普读物《地球与人》中,作者开篇就写了地质历史长河中一个对于天体可能是偶然,对于人类却是必然的重大事件。“46亿年以前,在茫茫的宇宙中,在银河系的一隅,有一颗超新星,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在自身超级引力的作用下,开始快速收缩,变成一个具有超高密度的新星体”。这颗超新星终于发生了爆炸,之后,是连锁爆炸,太阳行星逐渐由此产生,而地球,是这些行星中比较幸运的一个。也正因为如此,地球上的人类如此幸运。
说地球“幸运”,全然是人类的眼光。《地球与人》这本书的作者之一,是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4月7日,记者就4月22日地球日主题采访他。从他的阐述中,记者印象最深的结论是,人与地球的亲密度超出了我们想象。
记者:今年国土资源部把地球日主题定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生产方式,倡导低碳生活”,您怎么理解?
姜建军:在地球资源与环境问题上,当今有两大热点议题,一是气候变化,一是碳排放。这两个声音,我们在去年、今年初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再次听到了,在今年3月中国的“两会”上也听到了。为什么这个话题这么热,因为它表现了一种地球与人类关系的趋势,一种人类处理与地球关系的态度。今年地球日的主题是三句话,恰好反映了我们对这种关系的处理原则。
记者:所谓“珍惜地球资源”,这个说法似乎并不新鲜。
姜建军:并不是人人都能真正认识其中的道理。
地球走过了46亿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不断演变,形成了我们现在赖以生存的四个圈层。也就是这四个圈层,分别承载了人类的生存:大气圈给人呼吸的氧气;水圈提供人的有机循环水资源;生物圈提供生物链资源;岩石圈提供我们立足空间、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
这些对人类而言不可或缺的“资源”,实际上存在一些特点。第一,它既是人体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发展需要。第二,它是漫长历史中进化演变的结果,具有不可再生性。比如煤、石油、铁这些资源,根本就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相反,它们是可以用尽耗竭的。第三,分布不均,丰度不均。矿产资源在有的地方富,有地方就很贫。比如煤资源,中国北方多,南方少;铁资源,澳大利亚富矿多,中国则多是贫矿。第四,用这些资源,必将带来物质(元素)的重新分布和环境的变化。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地球资源对于人类而言是何等珍贵,所以,我们必须要珍惜资源,套用一句老话,应该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资源,又套用一句老话,“切莫在太岁头上随意动土”。否则,环境会变化的。所谓珍惜资源就是保护环境,保护环境就珍惜了资源,道理就在于此。
记者:从与地球关系的角度,您怎么理解转变生产方式的问题?
姜建军:所谓生产方式,指的是人类产生后为发展而有的行为。人类历史300万年,而文明社会不到1万年。这个历史的进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看到了人对地球资源无时不刻的索取:人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饮用淡水,食用食品,使用工具。人类的进化史,也可以诠释为对自然索取方式不断发展的历史:从一开始不改变自然物理化学属性的采摘野果、狩猎、捕鱼,到后来的烧制陶器、铸造青铜铁器,乃至到石油化学工业时代,可以说,人类的进步历史,就伴随着对自然资源不间断的索取和改造自然环境。
记者:但是索取的方式不一样,对地球的影响就不同。
姜建军:是的。在我们享受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了生态环境的不文明。我们看到了生物圈食物链的断裂,物种数量的不断减少;看到了地表淡水的被污染;看到了城市上空大气的污染;也看到矿产资源的耗竭和土地资源质量的不断退化,这些已逐渐影响到人类的生存。
人们很快意识到是我们的发展方式出现了问题。问题在什么地方?先看一下人类是怎么利用能源的。比如在50万年前的周口店人已经学会了聚火。利用薪柴能源,热值不高,却开始砍杀造氧的机体,并释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人类文明历史以来尤其是工业革命后,大量利用热值比较高的煤炭、石油这样的化石能源,却排放了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现在科学家已经证实,工业革命后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人类的战争以及自然界森林火灾、火山爆发本身释放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等,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存环境。
记者:有科学家说,当一种经济发展影响到了人的生存时,那么这种发展就毫无意义。
姜建军:是的,人类已经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我们提出必须要在发展方式上做根本的调整,要让这种发展转变到适合人的可持续生存发展。目前的发展方式已经影响到四个圈层的变化,尤其是大气圈的变化已影响到各个国家。形成全球高度关注的热点核心问题是碳的排放,已影响到大气圈的自净能力和改变大气圈物质分布。
记者:所以我们现在倡导低碳生活,这也是一种文明方式的重新选择。
姜建军:倡导低碳生活,必须遵循碳循环规律,构建碳循环利用系统,保护生态环境的发展。在物质世界107个元素里面,只有5个元素是可以在地球四个圈层中循环,碳元素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释放在大气当中,可以在水中,存在于生命圈中,留存在岩石圈中。生物圈层可以用光合作用吸收碳,就是说植被可以固碳,还有海洋生物也能大量地消耗碳。认识到这样的碳规律,我们就应该知道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学会明智地使用资源,比如少砍伐造氧机体,多植树,少吃能固碳的贝壳类水生动物和不破坏珊瑚礁,少消耗化石能源、少开一天车,少用一度电等等。与低碳生活相随的将是更加湛蓝的天空,更为清澈的水源,以及子子孙孙更为健康的生活。
记者:在经济发展中,利用资源模式的选择,对倡导低碳生活也有很深远的意义。您认为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在这方面做些什么?
姜建军:就利用资源模式来说,以能源为例,我要特别提到,神奇的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清洁能源来源——阳光、风、植物和水,这些都可以高效而便利地被转换成电能。面临全球暖化带来的危机,如果人类立即行动起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并且提高能源效率,就能减少对大气的碳排放,同时又满足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
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在倡导低碳经济的今天,中国正在采取一系列措施尽可能减少对大气排放碳。减少不等于不用,应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比如当前在农村,要鼓励多利用沼气;在城市,要提倡利用不排放或者少排放二氧化碳的清洁能源,包括煤层气、水电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最终人类要少用和不用化石能源。
就国土资源部门工作来说,要发挥部门特点和优势,在碳汇、碳储,在地热资源的调查和研究以及浅层地温资源的调查和利用方面多做工作。
总之,要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从一个单位和部门做起,从一个国家做起,转变生活生产方式,爱惜资源、保护环境,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