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学者认为,大约在距今2亿年前左右,我国发生了一次大的地质碰撞事件,由此形成了一个与今天的青藏高原非常类似的“东部高原”。近日,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李祥辉教授等在《地质学报》发表论文,不仅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说法,而且在时空分布上提出了新论点。
李祥辉教授等发现,在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等地的中侏罗世至白垩纪河湖沉积的泥质岩石中,大量存在干冷型黏土矿物。依据干冷型黏土矿物伊利石和蒙脱石及炎热潮湿型黏土矿物高岭石、绿泥石的分布,从黏土矿物学分析,证实中国东部的确曾经有过一个古地貌高原。这个“东部高原”可能始于中侏罗世并持续到白垩纪末期甚至古近纪(即距今约1.8亿年至约7000万年);它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早—中侏罗世(205百万年~152百万年)规模较小,限于渤海湾之南。到了晚侏罗世(152百万年~135百万年)—白垩纪(135百万年~70百万年),高原面积扩大到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并呈南北向半弧形展布。
他们认为,“东部高原”对东北地区同期的古气候没有影响,却可能改变了冀北—辽西和豫西晚侏罗世和晚白垩世时期的古气候,同时也可能对当时的爬行动物恐龙的地理分布起到一定限制作用。
专家提出,矿物的形成与环境有很大的联系。这是地质学家第一次用矿物学论证“东部高原”的存在。(记者 赵 凡)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