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宜春市积极推进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建设,摸索出了一条“由预防为主到防治结合,由被动避让到主动搬迁,由减少灾害损失到减轻灾害风险”的地质灾害防治新路子,连续十年实现地质灾害“零死亡”。
面对地质灾害易发、多发的严峻形势,该市通过创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铺开了一张人人参与、覆盖全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大网,形成了“点点有人管、处处有人抓”的防范局面。2018年,该市启动地质灾害防治在线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试点工作,以靖安县为试点县,把5个市级地灾隐患点作为监测对象,建立监测系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自动化测试,着力打造“人防+技防”的地灾监测“升级版”。
针对地灾隐患点分布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的现状,该市将地灾移民搬迁与宅基地改革、农村危房改造、秀美乡村建设等惠民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累计投入各级补贴资金5000余万元,地质灾害移民搬迁1万多人,其中建设集中安置点75个,移民搬迁集中安排6267人,逐步消除了地灾隐患点,让受地灾威胁的群众吃下“定心丸”。
“与其事后治理,不如事前防控。”宜春市政府还印发《加强宜春中心城区山体保护严控切坡建设的通知》,“红头文件”给地灾隐患锁上“安全钥匙”。宜春市国土资源局组织开展工程建设切坡隐患专项排查,排查市中心城区工程切坡和堆排土场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按照“一表一图”的要求,逐个建立地质灾害隐患点档案,有效地从源头上防范切坡建设带来的地质灾害危险。
10年来,该市完成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的重大地质灾害防治项目39个,投入地灾防治资金6552万元,建成37个治理工程,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8000余名群众安居乐业。同时,宜春市本级、袁州区、高安市、丰城市等地自筹资金2000多万元治理30多个地灾隐患点,减少地灾威胁人员2000余人。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