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地方动态

扎根地质沃土 奉献无悔青春 —— 记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研究所所长于军

2010-11-22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记者 杨应奇 本报通讯员 王旭雁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编者按  十几年前,风华正茂的于军主动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机会,凭着一腔赤诚,无怨无悔地扎根于地质事业。十几年来,他舍小家为大家,奔波在地质工作的第一线,他勇于探索、精于钻研,成长为地质环境研究领域的技术“领头羊”……一个个的荣誉和成绩,见证了他勤恳尽责、不畏艰难的努力付出,也见证了他扎根地质沃土、奉献无悔青春的高尚情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幅毛主席《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是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研究所所长于军书房墙壁上唯一的艺术品。除此之外,房中满是书籍和图纸。何以偏爱这幅书法作品?他说,这首词的豪迈气势表达了地质工作者的壮志豪情。其实,这也是于军十几年来奉献地质事业的真实写照。
    于军从1993年开始从事地质工作,先后主持完成江苏地质大调查省部级合作等重大项目5项,被评为全国地质调查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优秀地质科技工作者、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等称号;2005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百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计划”,被评为“国土资源青年科技骨干”;2006年获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届全国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 2007年被评为江苏省“333高级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先后获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4项。他还是中共江苏省第十一届党代会代表。
无悔的选择
    于军1993年硕士毕业时,导师希望他这个得意门生留校工作,他婉言谢绝了。2006年读完博士,北京一所大学聘请他去任教,他同样婉言谢绝。同学劝他出国深造,以后留在国外工作,他再次婉言谢绝。他选择到地面沉降严重的长三角地区从事地质环境研究工作。
2000年江苏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之初,于军本可以在市区机关工作,但为了热爱的地质环境项目,他选择到远离市区30多公里的麒麟山实验基地上班。这里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不平,10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从未迟到过。
    于军说,尽管地质环境研究工作艰苦,但这是他一生无悔的选择。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始发于上世纪70年代,地面沉降速率曾经每年达15毫米~25毫米,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面积为350平方公里。据估算,苏锡常地区地质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400多亿元。如何有效防治地面沉降灾害,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于军在大学读书时就关注这一问题,当年毕业论文选题就涉及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方面的内容。
    2000年,于军承担起当时江苏地矿行业经费投入最多、目标难度最大、运作情况最复杂的部省合作项目——“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预警预报工程”。
    在他的带领下,历经数年的努力,终于在苏锡常地区建成了以分层标、基岩标、GPS标石为基础构架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使长三角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2006年,于军负责完成“长江三角洲地区(江苏域)地面沉降地质结构模型研究”项目后,又成功将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拓展到江北扬、泰、通地区,并利用先进的传感器、无线传输技术实现了地面沉降分层标、基岩标自动化监测,建立了地裂缝自动监测站、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中心,使得江苏省地面沉降自动化监测水平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2009年7月2日,徐绍史部长在苏锡常地面沉降监测预警中心视察时,对江苏省地面沉降地质灾害防治和研究工作给予了肯定。
无畏的探索
    干一行,必须钻一行、精一行、成一行。这是于军的职业精神,也是他的工作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科技工作者,无畏的探索精神激励着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发展缓慢,不宜察觉,但危害却十分严重,需要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向老百姓询问地面沉降迹象情况,才能获得第一手准确资料。项目技术负责人吴曙亮告诉记者,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观测点有367个,于军每一个观测点都亲自去观测,有时在观测点吃住一个多月。苏锡常地区面积近2万平方公里,野外调查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于军经常自带饮水和干粮,一走就是一天,十分辛苦,夏天顶着烈日,刮风下雨不能间断,整个工作完成后人瘦了一圈,也黑了不少。“回家女儿都认不出来了。”于军的爱人王晓梅说。
    地质信息系统的研发工作同样十分艰苦,有时为了解决一个编程问题,于军往往要想好几天,就连平时走路、吃饭,甚至晚上睡觉都会想问题,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是常有的事。
    于军提出以灾害最小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发展目标的地面沉降风险管制模式,从收益、成本、风险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研发了地面沉降风险管理评价模型,在技术、经济、社会等多方面为决策者提供了制定相关防治措施的综合支持,使江苏长三角地区地面沉降灾害的防治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御”方向转变。如今,江苏苏锡常大部分地区地面沉降明显趋缓,从2003年到2008年的5年间,大于每年5毫米的沉降区面积由4000平方千米缩减到1200平方千米,减小幅度达70%。
    于军率先提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防治区域一体化,建立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实行区域协作联席会议制度, 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中,江苏、浙江、上海三省(市)实行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紧密协作的区域合作;在共同协商、积极合作、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行公益性地面沉降勘察、监测和防治信息的交流、共享与发布;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宏观信息,实行及时、准确、公开地向社会公众发布等。这一制度的建立,开了我国在灾害防治方面区域合作的先河,在提高灾害防治效果、减少灾害防治成本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于所长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高效负责,严谨认真。他是我们的领导,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深深影响着我们。”工作不到两年的陆华话语中充满了敬意。
    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团委书记郝社锋说,目前单位年轻人比例占60%。于军的严谨作风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对年轻人的影响,比他获得的科技成果还要宝贵。
无私的奉献
“在母亲最需要自己在身边的时候,却无法尽到孝心,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当记者提到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职锻炼的经历时,于军的眼圈红了。
    于军2008年入选中组部、团中央第九批博士服务团,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挂职锻炼。当时母亲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加重,在于军去恩施大约3个多月的时候,就瘫痪在床了,但老人家怕于军担心,一直不让家人告诉他。每次于军给家里打电话,母亲最常说的话就是:“我很好,不用挂念,你要安心工作,多注意身体!”等到于军挂职回来半年后,母亲就离开了人世。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党委书记胡柏祥说,对于这些家里的困难,于军从未向组织上提过。
    地环所项目技术负责人吴曙亮说,于军在恩施挂职期间,很少有时间回来,难得节假日回来一次,总是先到基地实验室或项目现场看看,了解项目实施情况,然后才回家。王晓梅说,平时他在家中的时间也很少,在家也见不到人,一回来就呆在书房里搞研究。
    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山区,平均海拔1000多米,山体陡峭,地质环境条件与江苏有很大差别,全州有地质灾害隐患点2000多处。于军刚到恩施第二天,就到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找来地质资料,熟悉全州地质环境条件。多次深入到地质灾害重点区域调研,在汛前到1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检查,确保了安全度汛。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副州长董永祥是这样评价于军的:他不仅仅是来挂任的,更是来奉献的。他在挂职期间,广泛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发挥知识丰富、眼界宽广的优势,对自治州多方面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作出了的贡献。
    对于妻子和女儿,于军同样充满了愧疚。“妻子工作之余还要照顾家里,挺辛苦的。女儿今年刚读高一,但却十分懂事,自理能力也很强。”于军说。女儿参加中考的前一天晚上,他和妻子都在外出差,女儿一个人在家,很难想象她是怎样过来的。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在于军大学毕业照的背面,同样有一段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诗句。
    这就是于军,一名地质环境研究领域的技术“领头羊”,他用自己的青春岁月谱写了一曲无悔颂歌。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