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好,感谢奚老师,也感谢各位网友的参与!
(2010-04-15 10:36)
[嘉宾] “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是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我的理解就是,要爱护我们广袤的土地,让地球真正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富饶的家园。就是要认识到自然运动的客观规律,使经济社会科学和可持续地发展,要促进每个公民身体力行,共同创建美好的未来。
(2010-04-15 10:35)
[主持人] 由于时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本次访谈就要结束了。最后,请今天的访谈嘉宾奚老师给大家再说几句,也是因为“世界地球日”马上就要到了,希望大家更加爱护我们的地球。(2010-04-15 10:35)
[嘉宾] 我认为21世纪,地球科学应该以全球气候变化理论为主导,应对地球系统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现实问题。以土壤有机碳研究为起点建立全球生态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体系,积极推动研究土壤有机碳分布分配特征和迁移转化规律及其生态效应,研究土壤固碳潜力及建立土壤碳检测网络和预测土壤碳库变化的趋势,正是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2010-04-15 10:33)
[主持人] 刚才您从很多方面都给我们介绍了一下全球变化与土壤有机碳的一些关系。您能再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展望一下未来的一些发展?
(2010-04-15 10:33)
[嘉宾]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有二氧化碳,地球才产生了适于生物生长的环境,地球没有二氧化碳是不行的。随着工业化过程加速,碳排放愈演愈烈,因为化石能源大量的开发和使用,造成二氧化碳毫无节制的排放,形成了温室气体太多,反过来对人类造成了危害。所以成也二氧化碳、败也二氧化碳。现在就是太多了,也不行。所以人类要在控制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上把握这个度,我们既要发展,就会产生排放,又要使它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这样才能实现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碳排放的问题是发展中产生的,也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2010-04-15 10:20)
[主持人] 有网友问关于碳排放的历史,奚老师方便给我们讲一下吗?(2010-04-15 10:19)
[嘉宾] 其一,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首先应该认识到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其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节约地球上的每一种资源,包括能源、土地、矿产,我个人认为,我们身边所有的东西都是要通过碳排放才能够生产出来。比如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也要通过种棉花,要通过纺织,纺织就要有碳排放,然后要剪裁,这个过程都是碳排放的过程。我们要珍惜身边每一种资源,从点点滴滴当中为减少碳排放做贡献。
其三,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及我们的智慧为碳减排献计献策。比如,如果你是一个科学家,你就要研究更加节能的技术;如果你是一个工厂里面的工人,那么你就应该在你工厂的领域,工业环境上面做出你的贡献;如果你是一个服务行业人员,就应该在你的工作当中,尽量维护我们的环境,从生活习惯上做好。
总之,人人都可以在这方面有所贡献,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可以做这件事情。(2010-04-15 10:15)
[主持人] 我们每一个人能为低碳做什么贡献?
(2010-04-15 10:14)
[嘉宾] 对,跟我们土地利用方式有巨大的关系,在这个过程当中,可能产生这样的问题。所以刚刚我提到,应该把增加土地有机质作为我们的战略措施来对待,它可以同时起到“多赢”的局面。既能够促进粮食生产,又能够防止土地沙化,又能够减排二氧化碳。确确实实需要政府来倡导,我们每一个人来行动,才能做好这件事情。(2010-04-15 10:11)
[主持人] 这跟我们土地的利用方式密切相关?
(2010-04-15 10:08)
[嘉宾] 正如我们这次活动的主题所说,要动员全社会每一个人来参与有关全球变化的课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们每一个人,涉及到我们全人类的科学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由政府来主导,全体公民的共同努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前面提到,提高土壤有机碳应该成为我们一个战略措施,应该提到战略高度上认识这个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农业生产要更多的施用有机肥,而不是施用各种化学肥料,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农村来共同的促进这些事情。
再举一个例子,土壤有机碳的消逝实际上就是土地沙化的过程,土壤有机质越少土地的沙化越严重,因为它没有团粒结构了,实际上沙化就是有机碳消逝的过程,所以这个问题非常重要。
(2010-04-15 10:05)
[主持人] 有网友问,我认为减少碳排放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政府、社会、个人齐心协力,政府应以社会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为目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2010-04-15 10:05)
[嘉宾] 哥本哈根气候峰会预示全球变化问题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我们必须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减排等各方面作出贡献。国土资源部非常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加强清洁能源、土地利用、地质碳汇及碳储空间等方面调查和应用研究。土壤有机碳问题十分复杂,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我们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6项:
1、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与影响因素研究,它这样的分布是什么因素引起的?
2、土壤碳循环与全球变化,它和全球变化是什么关系?
3、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生态系统对生态碳影响特征和机制;
4、土壤碳汇潜力与固碳机理;
5、土壤固碳工程技术及土壤碳科学利用和管护;
6、土壤碳变化检测网络与土壤碳源/汇变化趋势预测模型等。
实际上研究工作还有很多很多,我这儿只是简单的说六大方向。(2010-04-15 10:00)
[主持人] 有网友问,我国今后在土壤有机碳与全球变化方面研究重点是什么?(2010-04-15 10:00)
[嘉宾] 简短来讲,国外也采取了一系列的减排措施,特别是发达国家,采取耕种轮作制,采取立法的措施来保护环境,采取税收的政策来遏制污染的排放,采取高科技的措施来提升和改变它的产业结构。(2010-04-15 09:58)
[主持人] 您刚才介绍了一下措施,有一位网友问,您能简单介绍一下国外减排、碳排放的做法吗?(2010-04-15 09:57)
[嘉宾]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国郑重向世界承诺到2020年,将在2005年基础上碳减排40%-45%。土壤有机碳对于全球变化持续影响,引起世界各国高度关注,认为土地利用变化导致陆地碳库变化是温室效应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国际碳减排要求可报告、可测量和可证实。由于森林面积有限,耕地需要承担更大的减排目标,采取有力措施保护耕地生态环境已经刻不容缓。这里特别提出,应将增强土壤有机质和加大土壤固碳作用作为耕地保护的重要战略措施,同时实现污染减排、农业增产、环境净化和沙化防治等“多赢”局面,就是通过这样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加大土壤碳库可以同时实现污染的减排、农业的增产、环境净化和沙化防治这样“多赢”的局面。(2010-04-15 09:51)
[主持人] 我国面临二氧化碳排放的巨大压力,因此降低碳排放是我国政府乃至民众都很关心的问题。您前面已经介绍了,土地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那么,您认为应该在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有机碳下降?(2010-04-15 09:50)
[嘉宾] 科学界这方面研究很多。我们最近对东北平原土壤有机碳进行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令人忧虑。东北平原随着纬度带上升,由北部,就是指黑龙江、中部吉林到南部辽宁由寒温带、向温带暖温带过渡,土壤有机碳在空间分布上,表层土壤碳密度逐渐下降趋势。它反映了不同气候带及开发水平等因素影响下,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趋势。与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进行比较,20年期间东北平原表层土壤有机碳有所降低,研究表明,土壤有机碳不单是以二氧化碳形式释放,侵蚀作用和水土流失也是造成土壤碳损失的原因之一。
(2010-04-15 09:45)
[主持人] 谢谢!刚才您介绍了一下我国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那么我国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是什么?(2010-04-15 09:45)
[嘉宾] 不能这样说,碳密度是平均碳储量的概念,一平方公里内碳的储量多少?跟人口密度一样,我就拿四川来做比喻,四川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显然要比北京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要少,但是四川的总人口要比北京的总人口多得多。就是这样一个比喻,也可以用来比较我们碳密度、碳储量之间的关系。
(2010-04-15 09:44)
[主持人] 我想问一下,您说的碳密度比较高,显示了碳储量的什么状况?这说明碳密度越低说明碳储量越低。(2010-04-15 09:38)
[嘉宾] 应该说这一排序,基本代表了我国各大区土壤碳密度的宏观分布特征。可以看到河北碳密度最低,大约是四川的一半。各地区按照面积平均计算,推算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地区平均碳密度,表层(0-0.2m)为3186吨/平方公里,中层(0-0.1m)为11646吨/平方公里,深层(0-1.8m)为15339吨/平方公里。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差异性特点,恰恰显示出巨大的储碳空间和固碳潜力。(2010-04-15 09:30)
[嘉宾] 你提得很好,通过我们上面的研究证实,我国土壤有机碳总体分布呈不均匀状态。土壤是气侯、母质、生物、地形、时间和人为作用,等众多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方式等有关,还取决于净生物输入量、耕作方式和有机碳稳定性等众多因素。有研究认为,中国土壤总有机碳库约占全世界1/30,表层土壤碳密度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研究选择我国西南、中南、东北、华东、西北及华北六大区域典型省份,研究土壤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布特征。通过计算,按照表层土壤也就是20公分深进行比较,碳密度由高至低依次为四川、湖南、吉林、江苏、陕西、河北。(2010-04-15 09:28)
[主持人] 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我国土壤有机碳分布特点是什么?(2010-04-15 09:28)
[嘉宾] 首先,基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结构。我们建立“单位土壤碳量”这样一种计算方法,它表示单位面积为4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定深度土体中的碳量。
第二,以单位土壤碳量为单元计算土壤碳储量,也称为实测碳储量,这样使以往土壤碳储量由推测估算转变为定量计算。
第三,赋予土壤有机碳分布确切的地理坐标位置,形成准确的有机碳分布图。
第四,可以按照土壤类型、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类型等不同分类系统研究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特征,提升研究工作的精确程度和科学水平。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为基础,采用单位土壤碳量方法计算土壤碳储量,目前正在全国各地普遍进行研究。那么,预期取得的数据信息之丰富,涉及地理环境和地貌景观之广泛,涵盖土壤类型、生态系统和土地利用方式之多样,跨越时空尺度之久远,需要驾驭巨量信息资料的足够能力和智慧,具有全球生态地球化学研究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2010-04-15 09:27)
[主持人] 刚才您介绍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一些部署和工作情况,有网友问说,在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土壤碳储量研究取得哪些成果?(2010-04-15 09:26)
[嘉宾] 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是为查明土地质量和生态环境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主要部署在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及东北平原等我们国家的主要农业产区。目前调查工作已经完成160万平方公里,涉及全国31个省区和直辖市。这项调查怎么做的呢?是按照双层网格化的采样布局,也就是每个采样网格同时采集土壤表层和深层样品。表层样网格密度为每平方公里采一个样,所谓的网格是每平方公里采一个样,深层样每4平方公里采一个样,遇到湖泊与海域采样适当放稀。全国共计采集样品200万件以上,共分析组合样品约60万件。采用高精度分析方法测试每一个样品中的有机碳含量,为中国土壤碳库计算和研究提供了系统的基础资料。这项调查显示出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巨大优势,促进了土壤碳储量研究系统和深入开展。(2010-04-15 09:21)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我部,中国地调局通过实施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调查,取得了高精度和高密度土壤有机碳数据资料。请您给我们讲讲国土资源部是如何部署和开展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2010-04-15 09:20)
[嘉宾] 回到你上面的问题,我们在这方面研究到底有哪些进展?从国内外科学家多年来针对土壤有机碳储量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的方法有这样几种:土壤类型法、植被类型法和模型法等,取得许多积极进展。但是,科学家们对此并不满意。原因就是因为土壤类型复杂,变化多样,不确定因素多,数据误差较大。因为这样土壤有机碳家底不清成为困扰许多研究工作的障碍。因此,准确测定土壤有机碳储量和进行土壤碳循环研究成为科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国土资源部中国地地质调查局通过实施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取得大量高刻度和高精度土壤有机碳数据资料,使准确系统地计算土壤碳库和研究碳密度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变化为可能。(2010-04-15 09:17)
[嘉宾] 土壤有机碳问题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基本问题和焦点问题。土壤有机碳研究,首先一个问题是土壤碳储量问题。就是回答地球上土壤有机碳到底有多少?这里先弄清楚两个大概念,基本的概念:一是土壤有机碳储量是什么意思?土壤有机碳就是指一定面积和深度土体中有机碳的总量,因为地球上土壤有机碳储量巨大,一般单位用t、Mt或者Tg、Pg来表示,比如前面说的Pg就是10亿吨。二是与土壤碳储量有关的概念是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碳储量,一般单位为kg/平方米、t/平方公里等表示。这样就能够对不同地区有机碳分布进行对比研究。(2010-04-15 09:14)
[主持人] 有网友问,您刚才提到土壤有机碳对全球变化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现在有一个网友问说,我国土壤有机碳储量研究目前的主要进展情况是怎样的,有哪些存在的问题?(2010-04-15 09:13)
[嘉宾] 其一,土壤有机碳储量大。研究者估算陆地土壤碳储量约为1200-2500Pg,是大气碳库2倍,陆地生物量2-3倍。其二,土壤碳库活跃度大。有学者研究认为土壤有机碳库变化0.1%将导致大气圈二氧化碳浓度1mg/L(毫克/升)的变化,全球土壤有机碳10%转化为二氧化碳,其数量将超过30年来人类二氧化碳总量排放。其三,土壤固碳潜力大。研究表明,土壤存在巨大碳容量和天然固碳作用是减缓碳释放可选择的最为经济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土壤碳库是地球系统处于活跃状态的最大碳汇,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碳源。(2010-04-15 09:10)
[嘉宾] 通常人们提到土壤有机质主要会想到土壤肥力,并没有与全球变化相联系。实际上,土壤是陆地表层系统参与全球碳循环和影响全球变化的主要碳储库,土壤有机碳问题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2010-04-15 09:08)
[主持人]提到土壤有机碳,我首先想到土壤的肥力,感觉和气候全球变化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我想网友和我有同样的想法,为什么土壤有机碳问题在全球变化研究中重要意义和作用?(2010-04-15 09:07)
[嘉宾] 好,国土资源部第41个世界地球日定的“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非常好,主题鲜明,我愿意介绍有关的情况。(2010-04-15 09:06)
[主持人] 各位网友上午好!欢迎参加在线访谈节目,今天我们有幸请到的嘉宾是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环老师,奚老师,您好,非常欢迎您。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41个世界地球日,我国的主题是为“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今年的主题提到当今非常关心的问题——碳排放。我们知道您的研究方向之一是土壤有机碳,今天就请您从这个角度给我们讲一讲有关减少碳排放的相关问题。(2010-04-15 08:58)
时 间: 2010-04-15 09:00:00
地 点: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在线访谈室
内 容: 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特邀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奚小环,通过网上在线访谈的形式,围绕今年地球日主题之一“低碳生活”,立足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与网友共同探讨有关碳循环的相关问题,引导全社会减少碳排放、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