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评论

期待节地成为一种新的文明

2022-06-21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余星涤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珍惜和节用土地本就是中华文明固有的基因。群经之首《周易》中的《象传》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开篇,代表了我国古代先贤对天、地、人关系的核心认知;“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货尽其通”自古以来就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

  中华文明始终对土地怀抱着特殊的感情。在中华文明的认知中,天往往代表着人力不能左右的规律和命运,土地则是神奇而又易于亲近的存在。土地既可以“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又可以“抟黄土做人”;既可以“厚德载物”,又可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它构成了我们的血肉之躯,又是我们道德感、确定性、安全感的来源。土地不仅是我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还是我们最终的精神归宿。

  历史学家认为,正是因为中国山海环绕的地形、良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使其少有外来入侵,利于人口繁衍,让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绵不绝。也正因为中国宜农的资源禀赋、超高的人口密度,使“地尽其利、精耕细作”成为中华文明对于土地利用的根本态度。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通过比人口增长更快的经济增长,人类逃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农业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历史周期律似乎不再起作用了。1972年,罗马俱乐部预测的“增长的极限”,似乎也一直被突破。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断降低,人们不仅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且对自然的改造达到了影响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稳定的地步。当对自然的敬畏逐步消失,土地利用的粗放浪费也就成为了必然结果。

  然而,“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地球进入“人类世”以来,耕地急剧减少、城市病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加速恶化、物种灭绝加剧……人们用工业品填满昂贵的居住空间,却将自身暴露在粮食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日益增多,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尤其是突如其来的疫情,进一步推动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边界问题,而节地正是从源头上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节地在新时代被再次赋予了延续人类文明的使命。“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站在人类文明转型的十字路口,保持敬畏之心,克服过度物欲,追求精神富足,坚持理性选择,审慎使用改变自然的力量,这本身就是文明的体现。

  自200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以来,我国综合运用规划、政策、市场和监管等手段,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节地总体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土地利用逐步从增量时代迈向存量时代。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粗放用地的路径依赖仍然存在,精打细算、高质量用地的习惯还未完全形成,其用地观念与中华文明节地传统的脱节,亟待拉回正轨,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既已扬帆远航,何惧山海之远!期待节地成为一种新的文明。(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