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 > 评论

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

2019-11-25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何勇海
【字号: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日前,四川省印发《关于地方志服务乡村振兴的意见》,启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一时间,“留住乡村记忆,传承农耕文化”的话题再次引发关注。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远古先民击壤而歌,到大禹时代开始的“祭社稷”,再到历久成俗的“籍田礼”,祝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传统习俗绵延不绝,农耕文化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情感世界中。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也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取向和宝贵精神财富。

  但毋庸讳言,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农耕文化的记忆已渐行渐远。“乡村那些事儿”离人们愈来愈远,甚至走在某些地方的山野田间,充斥于眼帘的是四通八达的公路和整齐划一的楼房,却难见传统的生产工具、生产场景。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人们开始警觉到传统农耕文化的流逝,也意识到了传承农耕文化这一时代课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传承农耕文化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现代农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化学品,提高产量的同时,也伤害了大量有益生物,包括鸟类(如有些地方麻雀几乎被灭绝),降低了生物多样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对此,农耕文化中的一些环保理念值得借鉴。比如:传统农业注重充分利用农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自然生态净化过程,更多地使用农家肥,可以大大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传承农耕文化能够丰富乡村田园风光,繁荣乡村经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朴的乡村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其韵味独特,独具田园魅力,对于久居钢筋水泥之中的市民而言,极具吸引力。以弘扬农耕文化为契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等项目,既可以使越来越多人享受到农耕文化对精神的陶冶,对于繁荣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也大有裨益。

  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理念、思想和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如二十四节气等,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让农耕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活力,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快速入口
党政机关标识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使用帮助 - 联系我们 - 网站调查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承办: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政府网站标识码:bm16000001京ICP备18044900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


建议使用IE9.0以上浏览器或兼容浏览器,分辨率128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