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何谓?在证券市场上,一般把通过企业基本价值分析,买入并持有较长年月、不为短期价格动荡所动的人称为投资家;而把依靠图形趋势技术分析,频繁买入卖出的短线客称为投机者。
投资家和投机者的区别在于:投资家看好有潜质的企业,作为长线投资,任何一次买入或卖出行为,都基于对企业三五年乃至十多年盈利能力的判断。而投机者热衷短线操作,借暴涨暴跌之势,快进快出以谋利,他可以一夜暴富,也可以一朝破产。
我们知道,由于大众心理作用、市场信息不对称以及价格与价值无法避免短期背离,股票市场在短期内注定起伏不定,因此要投机就必须快进快出,不停跟随“趋势”,不断修正失误(“止损”)。由于众所周知有两大前提:一是频繁操作有交易成本,二是人类经济社会总体是进步的,投机者在长的周期里注定失败。因此从长周期来看,投机者将疲于奔命,一无所获。所以在全球财富榜上,有巴菲特、戴维斯家族这样的纯粹的股票投资者,但没有一个投机客。
在中国证券市场20年中,股票投资者总体上是亏损的,人均亏损约4万元人民币。这里的原因非常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急功近利驱动下,投机行为无所不在。一方面,我们口头上看不起投机者,认为他们是“黄牛”;另一方面,我们禁不住短期诱惑,不自觉地逐步跻身于投机氛围,从而在中国经济增长六七倍之际,股票投资者总体一无所获。
关于证券投资与投机的讨论,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结论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以为聪明、快进快出的政策行为,本质上属于拿政府信用从事投机,从长期而言注定失败。计划经济的失败,并不是决策者太笨,而是恰恰相反,他们太聪明,太无所不知。由于不断地以新指令强化、修改、取消以前的指令,他们一周时间发出的文件、指令和批文,比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年之和还要多。但这些指令因为不切实际以及互相抵触而归于无效。“调控”是买入,“救市”是“卖出;增加财产性收入是“买入”,持续增加税负是“卖出”;城乡统筹、户籍改革是“买入”,“外地人限购”是“卖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改革”是“买入”,“宅基地不得抵押”是“卖出”……
许多人感到奇怪,何以房地产七年三大调控、一年三小调控,仍然事与愿违。只要看看股票投资者的状况,就不难明白政策何以同样乏善可陈。当然,与股民不同,在“救市”与调控、促GDP与控CPI之间纠结,忙不迭地快进快出,其高昂的“交易费”是要由纳税人和消费者来支付的。为了保GDP,短线操作的结果我们已经心知肚明;为了控制CPI,价格管制等一系列“趋势投资”正在加紧出台。然而,政府行为能否持续短线操作,反复“止损”,避免政策信用“本金”消耗殆尽,只有时间能够给我们答案。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