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供给侧”改革中,地勘单位也不能置身事外。而广西二七二地质队所进行的综合改革则影射了广西地勘单位改革的一个侧面。
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在适应新常态的大环境下,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了经济良性发展,其地理信息测绘、工程勘察、工程物探、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岩土施工等专业均在积极升级转型,并取得了一定突破。尤其是在地理信息测绘工作方面,该队已逐渐从工程测量为主转型为地理信息系统工程、不动产测绘、摄影测量与遥感、工程测量并举的格局,不仅实现了自身技术的“供给侧”改革,也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供给等提供了最基础、最原始的数据,从而推动了土地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研判市场 结合“需求”做“供给”
近两年来,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和其他同行单位一样,面临着国家和社会资金对地勘投入持续减少、市场竞争激烈、挤压发展空间等挑战。
在告别高投入、高增长的“阵痛期”,该队充分发挥多种专业共同经营的长处,紧跟市场风向标,积极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时刻关注市场新动态,并为之付出努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业都不能自己拉动自己,必须由它服务的对象来拉动,这叫需求驱动。”该队领导班子把目光瞄准市场,根据市场动态调整产业布局,尝试发展新产业,不断夯实发展后劲,同时准确把握政策和市场动态。
该队秉承“行至先”理念,及时提出了大力开拓农经市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服务项目业务市场,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西江经济带业务市场,承接长洲水利枢纽三线四线船闸工程及上游引航道疏浚工程、来宾港忻城港区北巷作业区一期工程勘察等,同时承接了广西近5年最大的航道测量项目——西江航运干线南宁至贵港Ⅱ级航道工程竣工前测量工作;自筹资金投入技术研究,为介入南宁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市场做好前期准备;促成了广西地矿局与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管委会的合作,双方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成立了粤桂分院,为试验区的工程建设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岩土工程问题的处理等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意见,并积极承接试验区的工程项目,服务粤桂合作区建设。
更新技术 为市场提供高效率作业
“市场有了,更要做好技术工作。优质高效的技术服务,是保障市场份额的必备要素。”
在挑战和机遇面前,该队以做成“广西一流的勘察设计、地勘技术服务型单位”为目标,力争“做强做精工程勘察、基桩检测与工程物探专业,做强做大测绘地理信息、地灾治理与岩土设计施工专业和地质环境专业,做实做强地质勘查专业,实现多专业并举的新产业格局”。他们大胆探索、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倡导和鼓励技术创新,加强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转化,为各专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保障。
该队安排科研力量,主(参)编了《广西工程物探规范》、《广西壮族自治区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旋挖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规程》等,为广西区内行业的技术工作提供了统一的操作标准,具有极强的指导性。
除了主(参)编规范之外,该队还积极探索新技术,自筹资金30多万元完成了“南宁轨道交通工程富水圆砾层盾构管片壁后注浆效果雷达探测技术最优化研究”课题,建立了国内首个全断面盾构隧道雷达试验平台,首次有效解决了管片二次反射信号与注浆反射信号重叠而造成探测失败的难点问题,在关键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为轨道交通工程盾构管片壁后注浆质量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指导和依据,填补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自主成功研发了可针对广西农经项目市场信息进行分类浏览、高级查询和分析等功能的“广西农经项目中标信息管理系统”;引进并掌握了无人机航拍测绘技术,实现了高效率作业,节省了作业的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赢得了很好的市场反馈。
保障质量 为产品贴上放心标签
质量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是“供给侧”改革必不可少的关键。为此,该队一直在严抓质量上下功夫,深度剖析质量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提出对策。
在质量管理上,该队严格贯彻执行质量管理体系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各专业相应规范规程的要求,落实质量责任制、“三检制”、成果资料“二层审查”制度。该队制定了全院质量管理办法,对院长、副院长、总工程师、专业副总工、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等都明确了职责,并针对不同工作岗位进行了质量责任分级、质量事故认定、质量管理奖惩,形成了严抓质量的高压态势。
在质量管理方面,该队继续完善了各专业技术与质量管理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组建了各生产部门技术与质量管理小组,细化、强化了内部生产项目过程现场技术标准化管理,每半年开展一次内部技术总结,并要求在技术总结时形成论文成果,加强技术交流与技能考核、项目评优工作。通过这些强有力的举措,该队技术质量水平不断上升,仅2015年就获得全国有色金属行业部级优秀工程勘察奖项目二、三等奖各2项,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一等奖1项,获得广西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优秀勘察设计奖项目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南宁市建委优秀勘察设计奖项目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得广西地矿局优秀勘察设计奖项目一等奖2项,为产品贴上了高质量的放心标签。
建设队伍 为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该队亦是求贤若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该队注重人才队伍培养,采取适时引进和内部培养的方式,不断壮大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综合型人才队伍,为“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人才保障。近5年来,该队共引进技术、管理等各方面人才78人,其中研究生16人,本科生44人,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人才结构。
该队积极主动开展各类培训,仅是2015年就组织实施开展各类培训101次,受训人次达1824人次,还专门委托桂林理工大学举办了为期五天的野外岩石、矿物鉴定培训班。2016年,该队计划开展培训近百次。该队还专门选派借调了物探、岩土、地环等多个专业共9名技术人员分别到上级单位、兄弟单位学习。
在高精尖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该队引进了多个专业多名高级工程师,还结合岗位实际进行培养,极大地提高了队伍的技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成效显著 为发展创造不竭动力
为推动“供给侧”改革,该队从技术管理、质量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工作等多个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成效显著。
2016年,该队中标了超500万元的农经项目;与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组成联合体,喜中广西凤山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第四期项目勘查、设计、施工总承包工作,中标价8240万元,为广西有史以来最大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中标河池市金城江区河池镇与五圩镇的土地确权、资源县梅溪镇瓜里乡土地确权和灵山县陆屋镇的土地确权,标的1400万元;承接并完成了大化县雅龙乡温和村若力屯易地生态扶贫搬迁点规划建设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工作;积极开拓并完成粤桂合作区项目,为稳步发展创造了不竭动力。
去年,该队地理信息测绘专业引进了无人机航测技术,在较短时间内培养出了熟练的飞控手和多名数字航测软件应用人员,现已逐步掌握固定翼油机无人机的组装、调试和飞控训练,并形成了大区域航飞生产力。
该队地理信息测绘专业在参与全国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农村宅基地确权发证测绘、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服务、西南水运出海通道工程等国家重点、基础测绘和民生工程的相关项目的基础上,2016年继续中标并实施了超千万元的测绘项目,变形监测业务也已覆盖广西八个地市。
辐射相关行业 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
该队所从事的技术工作,不仅是自身技术“供给侧”的改革,其工作成果也能促进其他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例如,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对土地进行确权、地理国情信息普查等,都能为土地部门提供精准的数据,从而推动土地和资本的优化配置。
该队通过地理信息国情普查工作,系统掌握了权威、客观、准确的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为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几年,该队承担了合浦和那坡两县的地理国情普查任务,累计完成了合浦、那坡两县总面积4615.76平方千米的普查,完成了1:10000标准图幅383幅,准确完成了数据采集、数据库建设和元数据采集,以及遥感影像解译样本制作等系列工作,提供了翔实的土地信息。
近年来,该队凭借着雄厚的实力共承接了广西9个县区部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确权项目,中标价共4400多万元。其中,“临桂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服务(六塘镇试点)”项目在全区工作验收中被评为优秀等级。这项工作的完成,意味着该队为国家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贡献——让土地的权属关系明确,加速了农村土地确权流转,有效维护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财产权益,同时廉价的农村土地用地供给瓶颈将被打破,有助于抑制地产泡沫。
扫描二维码分享本页面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7799号